戲曲對民間舞蹈的影響

  舞蹈加盟於戲曲,戲曲拓展了舞蹈,回過頭來,戲曲舞蹈又給專門的舞蹈藝術以巨大的影響。戲曲舞蹈對鑄造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舞蹈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文化知識精華》解釋漢族民間舞蹈時說:“由於具有較多的表演性,舞蹈者常聯繫著故事表現許多生動的人物,形成中國舞蹈刻畫人物性格能力的特徵。許多民間舞是分行當的,這是世界各國民間舞無法相比的。中國民間舞的美正在這裡。”這獨具的表演性、情節性、敘事性、分行當、刻畫人物等特色無疑是受了戲曲的影響。不但舞蹈的創作和表演深受戲曲的薰染,而且中國老百姓審美情趣也久染成習,總是喜歡看有點情節的舞蹈。如《洗衣舞》、《草原小姐妹》、《回娘家》、《山里娃》、《看秧歌》等,類似的節目都倍受觀眾歡迎。

(2) 運用道具是中國民間舞蹈又一大特色。《中國文化知識精華》中說:“外國舞蹈也用道具,但只是一種裝飾,不規定動作;而中國舞蹈中的道具一旦去掉,它的許多動作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舞蹈常常是通過道具的運用來表現感情。”這無疑也是受了戲曲的影響。戲曲中的舞蹈要表現故事,運用道具是表演的需要,而且還創造了以槳代船、以鞭代馬等許多運用道具的精美舞蹈,被民間舞蹈借鑑化用,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3) 戲曲中的舞蹈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為適應各種劇情的需要,創造了表現各種生活的表演技巧,幾乎可以說:凡是生活中有的,戲曲中就有可能有,戲曲中的舞蹈就是要去表現它。因此,戲曲中的舞蹈的確是表現生活萬態的舞蹈技巧的一大寶庫。不但多,而且高,還創造了不少特技、絕活,更有不少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這些瑰寶,自然而然會被舞蹈所吸收。中國舞蹈中特技、絕活的精妙,在世界舞蹈之林中怕也是獨具特色的,而這無疑也是得益於戲曲。

(4)戲曲舞蹈也為民間舞蹈提供了題材,像民間社火中的行進舞蹈、廣場舞蹈等,許多都表現的是戲曲人物。例:山西稷山民俗中幾乎要失傳的《吹彈》(實為鞭桿舞)就取材於《西廂記》;還有觀眾喜歡的《打棍》,不但用的是戲曲和武術的“開打”,而且也取材於“三國戲”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