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溯源

意拳溯源,不得不提及“心意拳”與河北“形意拳”。
  意拳源出於心意拳。
  心意拳俗稱心意把,其歷史淵源甚久。據記載始於明末,盛行於晚清,為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際可始祖所創。

  河北形意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李洛能乃河北形意拳之鼻祖,人稱“神拳”。

  清代中葉,李洛能慕心意拳盛名前往山西太谷,從師戴龍邦門下研習心意六合拳,他刻苦鑽研,10年藝成後,通過不斷對其拳理、拳法進行深入研究和反覆實踐,認為心與意本同一理,基於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之理,即內與外相合,意與形相統一,易心為形,此後,形意拳之名廣傳於世。

  李洛能先生不僅對形意拳的發展與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對形意拳的改革創新做出了極大努力,他將拳理髮展為三層功夫的練法(即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和理論,並將其拳架中側身弓箭步練法,改為將身體重心後移,為前三後七的“三七步”,由此克服了以掌代拳形式,在練習上更加適應了人體鬆緊轉換的機制與舒適自然的特點,從而形成了以心意六合拳為主,又有別於心意六合拳的形意拳術和系統的理論體系。

  李洛能先生胸懷坦蕩,不計名利,深知學藝之艱難,因而廣泛授拳,擇徒不論職業、地位、家財及文化程度,皆可授之,故李飛羽傳人最多,形意門之名師高手多出其門下。山西車毅齋、宋世榮,河北劉奇蘭、郭雲深,其中深縣郭雲深先生,以“半步崩拳打遍黃河兩岸”而名揚於世。由於此四人拳技風格特點各異,且所傳弟子甚多,影響很大,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山西、河北兩大脈系流傳至今,久盛不衰。

  河北形意拳劉奇蘭先生的著名弟子有長子劉文華、次子劉錦堂、三子劉榮堂和李存義、耿繼善、張占魁、王福元、周明泰、劉鳳春、田靜傑等人。

  李存義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尚雲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躍亭(定光三李)、橫柏年、馬玉堂等人。

  尚雲祥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其女尚芝榮,弟子陳子江、許笑羽、王鳳章、高秀亭、李文彬等人。
郝恩光先生的弟子主要有:李玉琳、郝家駿、駱興武等人。

  李文亭傳藝於唐鳳亭、唐鳳台、李敦素、李春博、李春航等。

  耿繼善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耿霞光,弟鄧雲峰、趙德祥、劉彩臣、董秀升、張秀等人。

  耿霞光傳藝於其子耿德福,弟子陳尚毅。

  鄧雲峰傳藝於其子鄧文英、鄧文順,弟子吳子珍、李鋼、張文源等人。

  劉彩臣傳藝於其子劉清泉。

  河北形意拳傳人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許占鰲、錢硯堂、王薌齋等人。

  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田慎澤、李漢章、馬禮堂等人。

  孫祿堂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弟子齊公博、鄭懷賢、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傳人事跡昭著影響極大,為弘揚中國傳統武術,在承傳、發展、提高中國傳統拳技術理論水平,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上述可見,意拳是王薌齋先生在研習心意拳和河北形意拳的基礎上,窮畢生之精力,闖蕩大江南北尋明師訪益友,切磋拳藝,又有超人的天資,集各門派精粹於一身,經過再消化提煉升華而成。

  上世紀20年代中期,王薌齋先生對大量蒐集來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後,創建了“意拳”。後因很多人習之愉快,趣理橫生,故贈名“大成拳”,非王老之本意也。

  意拳比較全面的揭示了中國武術的本質,創立了以意念為主導,沒有套路的獨特的訓練功法和理論。使之成為一種以實踐和哲理為基礎的年輕的拳種,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為中華武術寫出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