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規劃局推進“效能革命”

合肥市規劃局結合規劃效能監察針對規劃審批過程中的某些薄弱環節,重點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程式繁瑣、效率不高等現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實現管理模式大轉變
一是轉換思維。引導幹部職工破除“官即管”的觀念,從重審批、輕監督,重管理、輕編制,重微觀、輕巨觀的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牢固樹立“管理即服務”的理念。
二是建章立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發揮城鄉規劃龍頭作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的意見》、《依法行政責任制實施方案》及執法監督檢查、錯案追究等10個配套規定和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持證上崗制、一次告知制、限時辦結制、否定報備制、ab崗工作制等7項工作制度,進一步健全了發布、查詢、投訴、反饋制度,促進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實。 三是簡政放權。組織對城鄉規劃許可審批項目及相關執法依據進行了細緻的梳理、清查和登記,該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堅決下放,能簡化的程式堅決簡化,進一步規範了行政許可行為。
二、以提高效率為目標,實現規劃審批加檔提速
一是掛“紅燈”。升級改版了城市規劃信息管理系統,增加了項目紅綠燈管理制度,對項目各階段的辦理時限實行紅、黃、綠燈提醒。即在辦結時限前半天到三天為黃燈狀態,超過辦結時限為紅燈狀態,便於經辦人和領導及時掌握情況,加強督促、協調。推行了首問告知、限時辦結、逾時默認、失職追究等制度,做到首次告知準確全面,二次審批辦結。項目審批除需現場查勘、專家論證、前置審批及特殊事項外,原則上一律即辦,最長不超2個工作日。
二是抓“三率”。即抓現場即辦率,把一些程式化的審批壓縮,通過業務人員素質的提升來提高即辦率;抓項目辦結率,消滅網上紅燈項目,清理網上掛起項目,於2006年春節前歷史性的首次使辦結率達到100%;抓效能投訴率,每月對外公布各業務處室效能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並作為年終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是聯“點”包“面”。局黨組班子成員各分工負責一個片作為聯繫點,深入到城區和企業第一線,及時掌握和了解項目信息情況,主動為政府部門和企業當好參謀。
三、以創新方法為根本,實現規劃服務便商親民
一是實行“一站式”服務。人員向視窗集中:報建室和各辦證處室進駐市行政服務中心,局長、副局長、總工程師輪流到中心視窗值班。目前該局已挑選40多名素質高、業務熟、能力強、作風正的同志到視窗集中辦公,人員涵蓋了規劃局7個主要業務部門,是合肥市進駐行政服務中心人員最多的單位。項目向視窗傾斜:擴大視窗審批項目的範圍,凡不需要調閱檔案、不需要勘查現場、不需要會議研究或上報審批的項目,原則上均在中心完成。加大支持各開發區(工業園區)、政務區進入行政服務中心項目審批的力度,除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道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按照規委會議事規則辦理外,其他項目實行備案制,由其自行勘驗、分局負責人簽字、局長簽發,項目進入行政服務中心各開發區視窗辦理。職權向視窗授予:局機關向視窗充分授權,對即辦件授予即辦權、承辦件授予督辦權、聯辦件授予協調權、上報件授予初審權、退辦件授予把關權、補辦件授予核實權,做到“一書兩證”在視窗發放,領導簽批在前台完成,杜絕了規劃審批的“截流”、“回流”和“分流”,實現了無縫銜接。截至5月底,市行政服務中心規劃局視窗共受理各類項目417件,辦結486件,平均辦結時間5個工作日,縮短了13個工作日。
二是開展“並聯審批”。今年4月份制定下發了《合肥市規劃局建設項目並聯審批實施細則》,實行建設項目並聯審批制度,即規劃項目報建按照“一家受理,抄告相關,並聯審查,限時完成”的程式進行,報建單位將不用再到各個職能部門去蓋章,而是由規劃局組織協調各相關參審部門進行聯合審查。今年1月11日,該局就安徽國文彩印工業項目牽頭聯合消防、環保等部門進行了聯合審批,使原需半個月才能辦結的項目當日就為建設單位發放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截至5月底,市行政服務中心規劃局視窗牽頭召開並聯審批會100次,占全中心並聯審批會的80%。
三是構築“綠色通道”。圍繞“工業立市”和“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設立市重點工程、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及招商引資項目、工業項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審批的“綠色快速通道”,對符合總體規劃和工業園區規劃的,選址優先辦理。各業務處室、分局按照有關規定,做到隨報隨收、隨批隨發。對規劃方案審批完結的,用地許可隨到隨辦。滿足詳規或規範要求的單體先許可,其他手續後補。必要時直接到工業區、工業企業現場辦理。此外對於重點項目(如基礎設施建設),採取特事特辦原則,受理與辦理同步,審批程式後補。建立“綠色通道”建設項目辦理周通報制度,局長、副局長及各處室、分局負責人對項目辦理進行會審,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