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告:別讓“旅遊熱”掏空古村落

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中國各地保護古村落所採用的通行辦法。但是,出席在江西婺源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國際研討會的中外專家擔心,盲目地發展旅遊業會掏空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文物和古建築學泰斗羅哲文說,中華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陽和北京等都是從村落發展起來的。他說:“一個古村落大多由一個龐大的家族組成,那裡有創業始祖的記載和傳說,有古老的遺訓族規。而且古村落的先民在村落選址、建築與環境營造方面,運用古代堪輿學的理論,擇吉而居、順應自然、合理布局,創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而,一座古村落絕不僅僅是一座古建築群,它更是中華民族深厚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張安蒙說,“保護和發展古村落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人民,適度地對古村落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是合理的,而且還可以促進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但是,在開發古村落旅遊資源時要進行科學規劃,要以不破壞古村落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為前提。” 

張安蒙一直致力於中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工作,近年來走遍了中國各地的古村落。她對中國各古村落大張旗鼓發展旅遊業表示擔心。她說,“當古村落成為景區以後,停車場、餐飲設施、賓館和道路交通建設不可避免。大型停車場、寬敞的水泥路和功能完善的賓館為遊客提供了方便,但卻破壞了古村落獨有的儒雅和幽靜、清麗和嫵媚。”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古村落成為“景區”後,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鄉風民情受到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衝擊。一把花生一杯茶,都成為有價商品。家家的門頭成為餐館、賓館和小賣部。只要掏錢,遊客可以推開任何一棟私家宅院參觀拍照。市場經濟的“一分利”觀念深入人心。現在有些古村落景點內,遊客在老鄉家門口的水井裡舀一瓢水喝,鄉親們也要前來客索要一毛錢。張安蒙說,“就一毛錢,古村落可親可愛的鄉情民風頃刻間蕩然無存。”她說,由於商業味太重,有些古村落讓她有去一次不如一次的感覺。 

法國文化部建築遺產城總監裴傑明(jean-michel perignon)認為,對包括古村落在內的文化遺產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與其保護,不如管理”,保護肯定會死亡,而管理則能注入真正的生命力。他強調,對古村落的開發也不能局限於旅遊一項。 
  
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遊客湧入和新興產業崛起,各類垃圾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威脅著古村落的環境和水資源。上海同濟規劃設計院院長周儉也反對盲目發展古村落旅遊業。他說,“對古村落而言,發展旅遊並不是第一選擇,更不是唯一選擇。我們應該結合古村落自身的資源特點,發展有各古村落特色的產業,比如花卉、編織、盆景、園藝、農產品和水產品等,從而使古村落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屆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研討會由中國國土經濟學會主辦,於11月10日到12日在江西婺源舉行,中外32名專家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