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負擔能減輕一點嗎?”

“我們的負擔能減輕一點嗎?”

  關於施工企業負擔問題的系列報導之一

“現在的中標工程價格一般都是低得不能再低的最低價,契約利潤的空間幾乎沒有。在施工過程中經過企業和項目管理、施工人員艱難的共同努力,我們可能會取得的利潤最多也不超過1個百分點。但是企業承擔的綜合稅率卻要超過6個百分點。在這樣沉重的稅賦下,不要說加快企業的發展,實際上企業連維持生存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了。”這是記者最近在福建某市採訪一位施工企業負責人時聽到的對當前建築施工企業生存狀況的一種反映。

而在江蘇,日前記者也聽到一家企業負責人面露愁容地就此問題發出感慨。據稱,他們除了要交納各種稅款,還有種種無法躲避的、至少10項以上的行政收費要應付。他還告訴記者,有時候企業連職工的工資都要靠貸款了,拿什麼來交繳名目繁多且數額巨大的各種稅費呢?

值得重視的是,這種情況實際上並非存在於個別地區,當前絕大部分地區的建築施工企業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即:在企業利潤連年下滑的情況下,承擔的稅費和其他各種類型的資金負擔卻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使得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有些企業還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從稅賦來看,據一些地方建築業協會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初略統計顯示:建築企業綜合稅率較重的地區是福建泉州,達到6.8至7.8.而一些專家估計,全國建築業企業的綜合稅率絕大部分在5%以上。比如廣東為5.75;江蘇為5.36;武漢為5.08.另外,像上海和江蘇的一些地區在交納工程稅金的同時,還要按工程造價的1%交納個調稅(比按稅法扣繳的個調稅要高出許多倍)。

從收費來看,隨著《行政許可法》實施,各地對建築業企業的行政收費雖有一些刪減,但一些企業界人士仍用“居高不下”來形容。據記者了解,目前各地建築施工企業承擔的稅以外的各項收費,少的有十多項,多的有二十多項。這些收費數額累計約占企業利潤的1%至2%.而收費的名目也是五花八門,有教育附加稅、地方教育附加稅、地方教育基金、市場物價調節基金、義務植樹統籌費、綠化費、防洪保全費、糧食風險基金等。

從其他資金負擔來看,這幾年在“規範市場發展”的口號下,各地出台了許多新政策。比如各種類型的擔保金、履約金、保證金等。這些措施雖然對建築市場的規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給企業增加了新的資金壓力。比如,為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許多地方把交納100萬元擔保金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企業的市場如果分散在幾十個地方,那就得交幾千萬;再比如,每個工程竣工後都要交平均5%的質量保修金,也是一個巨大負擔。南京有一家年施工產值10億元的企業,沉澱在工程保修金里的資金竟有1.75億資金之巨。

非常明顯,作為支柱產業,建築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國家基本建設總投資的50%至60%要通過建築業來實現。但現在的問題卻是:一方面建築施工企業的利潤已經呈明顯的下滑趨勢,絕大多數企業只有不到1%的利潤。國有大型骨幹企業的利潤則更低,以2003年為例,全國27家省字號建築企業的平均利潤甚至只有0·6%左右;另一方面,企業的稅費等綜合負擔卻越來越讓企業無法承受。在這樣的“收入”和“支出”面前,企業如何得以“開顏”?難怪他們要疾呼“我們的負擔該減輕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