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企業資產重置成本法評估是否應關注損益表科目

在當前,對整體企業資產進行評估時,特別是以國有企業改制為目的的整體企業資產評估過程中,評估機構一般採用重置成本法對整體企業資產進行評估,該方法是以重置各項生產要素為假設前提,根據分項資產的具體情況選用適宜的方法分別評定估算企業各分項資產的價值並累加求和,再扣減相關負債評估值,得出淨資產的評估值。

近幾年,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因資產評估引起的法律糾紛事件屢見於各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在各種因資產評估行為引起的爭議中,除了常見的因評估師對資產價值高估或低估引起的爭議外,因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隱匿或虛增資產而導致評估結果失實引起的法律糾紛也時有發生,後者主要是由於企業管理當局在資產評估基準日之前通過各種帳務處理隱匿或虛增資產,使企業提供的資產評估基準日的資產負債表不能真實反映評估基準日時點的企業真實資產及負債狀況,提供的資產、負債申報清冊內容失實,而註冊資產評估師在採用重置成本法對整體企業資產評估時是以企業委託評估的資產(含相關的負債)範圍為基礎進行清查核實的,由此可能導致評估結果不能真實反映整體企業資產價值。

鑒於上述原因,註冊資產評估師在採用重置成本法對整體企業資產評估時,在對企業委託評估的資產(含相關的負債)範圍進行清查核實的基礎上,為了了解企業以前年度經營狀況及企業帳務處理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對企業會計報表的損益表科目進行清查核實以及如何具體操作,是註冊資產評估師比較關注的問題。

目前,由於資產評估準則制定工作的相對滯後、各評估機構內部控制制度及底稿制定方式的不同,註冊資產評估師在採用重置成本法對整體企業資產評估時,對企業會計報表的損益表科目的關注程度有很大的差別,有的註冊資產評估師在對損益表科目的核查中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有的註冊資產評估師對損益表科目不作任何關注,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從資產評估一般涵義的角度

根據《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徵求意見稿)》對資產評估的定義:資產評估是指註冊資產評估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資產評估準則,對評估對象價值進行估算並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

根據1996年5月7日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發布國資辦發[1996]23號《資產評估操作規範意見(試行)》第109條規定:整體企業資產評估是對企業法人單位和其他具有獨立經營獲利能力的經濟實體全部資產和負債進行資產評估;

《資產評估操作規範意見(試行)》第113條規定:整體企業評估的重置成本法是指分別求出企業各項資產的評估值並累加求和,再扣減負債評估值,得出整體企業評估值的一種方法。

從資產評估一般涵義的角度,整體企業資產評估的重置成本法應該這樣理解:在企業真實反映全部資產和負債的基礎上,註冊資產評估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資產評估準則,根據分項資產的具體情況選用適宜的方法分別評定估算各項資產的評估值並累加求和,再扣減負債評估值,得出整體企業評估值。這裡有個基本的前提條件是:企業提供的資料是真實、完整的,真實、全面的反映了評估基準日時點企業的全部資產和負債,註冊資產評估師的職責是對評估對象(全部資產和負債)在評估基準日的價值進行估算並發表專業意見,在此前提下企業的損益表科目僅僅是真實的反映了評估基準日以前的經營情況,在概念上不屬於評估對象範圍,因此從資產評估一般涵義的角度考慮,不需要對損益表進行清查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