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管理要系統管理和重點管理並重

  一直到90年代中期,還有很多企業對諸如“點子大王”、“策劃大師”的神奇力量寄予厚望。他們希望通過想到個別好點子,就使企業脫胎換骨,這種想法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為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部分時期,我國經濟在整體上是一種“短缺經濟”,在市場上有大量的潛在需求沒有被發現、被滿足,這時,如果有哪個企業敏銳地發現機遇,就很容易占領市場,利潤率還非常高。“機會主義”確實是賺錢最快的一種辦法,很多知名企業就是通過這種途徑迅速實現飛躍式的成長。 
但這種“守株待兔”的收穫並不是市場的常態,進入90年代末,整個經濟領域中那種輕鬆盈利的機會基本已經消失,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需要的是系統的管理,而不是個別人的“靈光一現”。 

如果錯誤的理解時代的精神,仍然對“點子”寄予太高期望,就成為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幾乎不可能有什麼收穫。兵法講究“正奇”結合,系統的行銷管理就是“正”,靈感和直覺雖然仍然很重要,但只是“奇”。過份依賴“奇”,會非常危險。 

在行銷管理中,要強調系統管理和重點管理並重。系統管理是指綜合運用行銷管理的各種要素,加強長期整體的管理。重點管理是指在一段時期內,在一定條件下,以行銷中的某個部分的管理作為工作的主要內容。 

以聯想公司為例,聯想公司在初期只是一個渠道商,沒有產品、沒有品牌,沒有行銷信息系統,也不知道怎么做促銷、不知道怎樣制定行銷計畫,而是專注於建設銷售渠道。建設銷售渠道就是聯想發展初期的重點。現在的聯想在行銷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這就是它在後來若干年的時間通過系統性的努力、持續改進行銷管理的結果。 

任何一家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很難面面俱到地同時做好全部的工作。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的競爭環境中對管理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平均使用力量,企業應該首先集中力量改進自己最短的一塊木板。一旦企業在某些方面領域內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培養出了大量人才、建立了很好的制度後,它就具備了一種自我運轉、自我改進的能力,已經不需要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方面,在這個時候,企業應該審時度勢,及時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其他方面。經過幾次這樣的轉移目標,企業就有計畫、有步驟地培養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能力。 

這種轉移目標的行為,建立在企業對內外環境的一種判斷的基礎上,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系統性管理的體現。 

今天的中國市場和5年前的中國市場有什麼樣的差異?這種差異到底有多大? 

根據對過去2年裡中國市場大量行銷案例的研究,我們確信,今天的中國市場已經進入了行銷的系統管理時代。如果過去能依靠行銷組合中的某一個要素就可以取得成功,現在則需要各種行銷要素的有機的組合才能有所作為。過去依靠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雄厚的資金投入就能獲取行銷勝利,現在則除了基本的實力因素,還必須在渠道網路、產品研發、行銷策劃等方面均具備強大實力,僅憑一個突出的優勢已不再足以成就一番事業,而一個小環節的閃失卻可能釀造無法迴避的失敗。 

有些公司之所以輕視系統管理,與其輕視行銷的財務評估有直接關係。輕視財務損益的表現包括: 

第一,過份、片面強調市場份額,不去計算這種市場份額到底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大短期和長期的收益; 

第二,不做損益分析,不知道什麼產品盈利、什麼產品不盈利;不知道哪些產品盈利多、哪些產品盈利少,不知道新產品開發的成功率以及成功率在若干年中的變化趨勢; 

第三,不重視利潤的變化規律,不重視各種銷售渠道、各個經銷商對企業利潤的貢獻大小。 

在這種局面下,企業對整個行銷體系的了解非常“粗放”,不能掌握住整個行銷體系中的關鍵細節,必然在行動中重點不明,所以也就無法進行系統管理,也就是說,既沒有系統管理,也沒有重點管理。一旦競爭對手能夠在系統管理上領先一步時,這種企業就會很快陷入被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