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飲食辭彙

沙爹(satay):在馬來西亞、沙爹是最受歡迎的美味佳肴,系用切成塊並鹵上香料的羊肉、牛肉、雞肉,用細竹籤串起,拿到炭火上烘烤而成。沙爹配著米糕( ketupat)和含有小黃瓜、鳳梨及洋蔥的生菜沙拉,另外可蘸上香甜的花生醬和肉汁一起吃。

椰漿飯(nasi lemak):即加了椰奶的米飯,配上小魚乾、水煮蛋、烤花生和小黃瓜絲等,也是一道很受歡迎的早餐。

馬來煎餅(roti canai):在馬來西亞境內隨時都能叫到的早點。這是由小麥麵團,加上打過的雞蛋和碎洋蔥包裹起來所做成的香脆餡餅。

手扒飯(nasi dagang):在吉蘭丹和丁加奴地區受歡迎的早點。裡面的主要填充物是長占米和咖喱魚。

炒飯(nasi goreng):即大火炒米飯。配料主要有少量的肉、明蝦、雞蛋和青菜。

扁擔飯(nasi kandar):其名稱來源於十年前檳城的小販將米飯和咖喱分別吊在棍子的兩端。這道菜的配料主要有豬肉、雞肉、魚肉和蔬菜。

馬來辣沙拉(rojak):用鳳梨、小黃瓜、豆腐、切碎了的明蝦肉及煮好的雞蛋切絲後製成,用花生醬調好,味道非常好.

炒稞條(char kway teow):系用平板米條和切碎了的大蒜一起攪拌後,再加上新鮮的明蝦、豆芽和蛋絲,用醬油和辣椒醬調味而成。

雞飯(chicken rice):有許多花樣,但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是海南雞飯,系用香嫩多汁的雞肉配上已用雞湯烹調過的米飯,拌上大蒜辣椒醬,再加小黃瓜絲的coriander葉子製作而成。

咖喱叻沙(curry laksa):即在麵條上澆上咖喱醬,配料加上雞肉塊、豆腐和豆芽一起烹製而成,口味比較辛辣。

炒麵(fried noodles):所用的麵條是用糯米粉製成的。炒麵由於做法不同,有各種不同口味,例如馬來口味、中國口味、印度口味和素食口味。

福建面(hokkien mee):華人的傳統佳肴。用寬寬的黃色麵條搭配以明蝦、烏賊、豆芽,用口味很重的醬油膏調味。

印度煎餅(murtabak):印度餅的一種。肉餡用碎牛肉、洋蔥和蛋絲混合烹製成成,通常以咖喱膏調味。

酸辣咖喱飯(nasi vlam):通常是在ramadan禁食月吃的食物,但在吉蘭丹和丁加奴則是隨時可吃的食物。

椰漿牛肉咖喱(rendang):一種需要花長時間烹調的佳肴美味,是用肉、椰子奶、辣椒、洋蔥及香料比如肉桂、苜蓿、肉豆蔻等用文火烹調而成,配上米飯、米糕或lemang用椰子奶煮成的糯米),味道香甜而且鮮嫩爽口。

火鍋(steamboat):與中國的火鍋相類似,基本上無甚差別。用餐者圍坐在中間放一隻盛湯的深鍋的圓桌旁,鍋底下有火加熱,保持滾燙。用餐者可以將生明蝦肉、雞肉、鵪鶉蛋、海參、雞肝或豬肝放入滾湯中享用。

印度糕(thosai):一種用米粉製成的清爽的糕點,餡內包含有馬鈴薯和綜合蔬菜等,食用時一般再配以椰子及扁豆咖喱。

雲吞麵(wanta mee):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種麵條,是配上豬肉及蝦肉雲吞煮成的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