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大特編中醫護理學:淺議中醫護理的特點與優勢

1  整體護理

整體護理是在中醫整體辨證觀指導下的護理方法,中醫整體護理思想貫穿於護理過程的始終。如口腔潰瘍以補充維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療,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從整體護理的角度進行護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即心通過舌竅與外界相連。中醫認為,口舌生瘡是心火上炎或小腸實熱所致,治療除選用清熱解毒、導熱下行的藥物外,還應選取一些寒涼清火食物,如鴨、鱉、豆芽、豆腐、藕、海帶、梨、西瓜、白蘿蔔等,勿食辛辣溫燥之品。同時要避免情志過激,以免出現過喜傷心、急躁傷肝之弊。

2  辨證施護

所謂“辨證施護”,就是運用中醫四診收集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概括、判斷,對疾病進行證候定性;然後根據證定位的結果確立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方法。辨證施護包括同病異護、異病同護兩個方面。例如:同一腎病,若見發熱、畏寒、浮腫、小便不利時,診為“風水證”,當選用宣肺發汗利尿的方法進行治療與護理;若腫已消退,僅有腰酸、面白、肢冷、畏寒等主症時,證屬腎陽虛衰,當以溫補腎陽的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此即同病異護。又如,多種傳染病的初期都有類似的表證(上感症狀) ,在護理時則都要圍繞“解表”這一原則進行護理,此即異病同護。

3  情志護理

所謂情志護理是指運用調節情志來治療臟腑疾病的方法。《內經》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調的情志,可使臟腑之氣舒暢條達,繼而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情誌異常,就會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繼而傷及內臟。例如:“喜”本來是一種良性的情緒變化,然而“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范進中舉”就是一絕妙的例子。史料記載:范進由於多年未能中舉,被家人瞧不起,當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時,由於過喜而傷心,突然患了狂躁型的精神病。范進的家人在醫生的授意下以恐嚇的方法刺激范進,范進受到了驚嚇,抑制了亢奮的情緒,又恢復了正常的心神功能。另外,中醫在情志護理方面,還強調用五音(宮、商、角、徵、羽) 入五臟(肝、心、脾、肺、腎) 的方法,來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的音樂療法。

4  飲食護理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又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中醫認為“食藥同源”,其溫熱寒涼之性,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食物的酸苦甘辛鹹為五臟所屬,對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響。中醫飲食護理強調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施護。如:虛寒體質和有寒性病症的人(畏寒、腹痛、腹瀉,易感冒) ,應多進食一些羊肉、鯽魚、桂元、茄子等溫補類食物。而對於熱性病人(發熱、急性化膿性疾病) ,則宜選用清淡之品。若進食不分寒溫,則會加重病情。

5  生活起居護理

《內經》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要想獲得健康,必須“順四時調陰陽,避時邪養形神。”生活起居必須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比如中醫強調起居有常,應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年老體弱的人來說,冬天宜早睡晚起,夏天宜晚睡早起。

6  運動保健

體育鍛鍊對保持健康的身體素質及預防疾病有著重要作用,中醫早有“導引”與“吐納”的鍛鍊方法。所謂“導引”,是指“搖筋骨,動肢節”,通過有規律的呼吸和全身肢體的適量運動,以疏利關節、調和氣血,提高抗病能力。五禽戲、太極拳就是在導引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吐納”是一種內養功,通過靜心思念、集中精神,與特殊的呼吸方式相配合,以調節體內陰陽平衡。

7  護理技術操作

針刺、艾灸、推拿、火罐、熱敷、熏洗、挑割、捏脊、藥枕、浴面、浴足、日光浴、溫泉浴等,均屬於中醫護理方法。這些療法操作簡便、取材容易、適應範圍廣、見效快、費用低廉、無毒副作用,深受民眾歡迎。

8  預防為主的思想

中醫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如果等到疾病有了症狀,病情加重或惡化了才去治療,那就象“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一樣, “不亦晚乎”?中醫護理切合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需要,因此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在人類追求返樸歸真、盡享天年的今天,中醫護理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