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級考試金融專業與實務課堂筆記2

貨幣供求(下)
1、貨幣均衡 
含義:是指從某一時期來看,貨幣供給量(ms)與貨幣需求量(md)在動態上保持一致的現象。 
標誌:①市場經濟體制下,物價變動率是貨幣是否均衡的主要標誌。②計畫經濟體制下,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是判斷貨幣是否均衡的主要標誌。③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可用貨幣流通速度與物價指數結合衡量貨幣是否均衡。 
條件:①國民收人等於國民支出,國民收入沒有超額分配現象。②要有一個均衡的利率水平,在貨幣供給水平既定的條件下,貨幣需求正好等於貨幣供給時的利息率。 
2、貨幣均衡與經濟均衡的關係 
貨幣均衡同經濟均衡具有內在統一性和一致性,但是,由於貨幣需求量既是一個由社會總供給決定的內生變數,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二者往往並不一致。貨幣均衡是經濟均衡的前提條件,經濟均衡是貨幣均衡的現象形態。 
3、貨幣失衡的概念 
ms≠md,即為貨幣失衡。現代貨幣制度下的貨幣失衡,主要原因在於貨幣供應量過多。 
4、通貨膨脹的概念 
西方學者解釋為“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其結果是貨幣購買力下降。”我國認為通貨膨脹是在貨幣符號流通條件下,由於貨幣供應量過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貨幣購買力大於商品可供量,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5、通貨膨脹的原因 
(l)根本原因: 
凱恩斯主義學派——需求決定論。當總需求超過充分就業條件下的總供給時,過度需求會引起通貨膨脹。 
後凱恩斯學派——成本推進論。工資的增長率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提高了產品成本,使物價上漲,產生通貨膨脹。 
貨幣主義學派——貨幣數量論。通貨膨脹完全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數量的增加超過了生產增長幅度,從而引發通脹。 
(2)具體形成原因:銀行發行貨幣彌補財政赤字;銀行信用膨脹;基本建設投資過度;國際收支長期大量順差。 
6、通貨膨脹的分類 
(1)根據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分為隱蔽型通貨膨脹與公開型通貨膨脹; 
(2)根據物價的上漲程度,分為爬行的通貨膨脹、溫和的通貨膨脹、惡性的通貨膨脹; 
(3)根據通貨膨脹的原因,分為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體制型通貨膨脹等。 
7、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以需求過度來解釋通貨膨脹。經濟發展過程中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引起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從而導致通脹。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較多的貨幣追逐相對少量的商品,必然引起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 
西方經濟學家把需求超過供給劃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經濟尚未達到充分就業和生產能力尚未被充分利用時,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則只會增加就業和產量,不會導致通貨膨脹;第二種情況是,當社會處於充分就業且生產能力已經被充分運用時,貨幣數量增加,並不會引起總供給增加,只會誘發通貨膨脹。 
8、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以成本推動來解釋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之所以產生,其原因不在於需求過大,而在於生產成本上升,是生產成本的上升“推進”了一般物價水平上漲。“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主要為凱恩斯學派所倡導,他們把通貨膨脹的原因歸結為生產成本的上升,具體地說就是歸結為貨幣工資的過快增長或壟斷組織的肆意提價。 
9、結構型通貨膨脹 
以經濟結構因素來解釋通貨膨脹,從一國的經濟結構及其變化方面尋找通貨膨脹的根源。結構型通貨膨脹理論的核心思想是鮑莫爾的“不平衡增長模型”。該模型把整個經濟劃分為進步的工業部門和保守的服務部門。這兩個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必然出現一個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10、通貨膨脹對社會再生產的破壞作用 
①破壞生產發展。②擾亂流通秩序。③引起國民收入盲目分配。④引起貨幣信用危機 
11、反通貨膨脹對策 
控制需求:①緊縮性貨幣政策——抽緊銀根。②緊縮性財政政策。③緊縮性收入政策。④指數化方案。 
改善供給:①降低稅率,促進生產發展。②實行有松有緊.區別對待的信貸政策。③發展對外貿易,改善供給狀況。 
12、收入指數化方案的作用 
(1)藉此剝奪政府從通貨膨脹中所獲得的收益,杜絕其製造通脹的動機。中央銀行可從發行貨幣和通貨膨脹中獲得鑄幣稅,而這部分收入最終為政府所得。因而,通過收入指數化可杜絕政府製造通貨膨脹的動機。

(2)藉此抵消或緩解物價波動對個人收入水平的影響,克服由通貨膨脹造成的分配不公。通貨膨脹會引起收入的再次分配,一般來說,債權人受損,債務人受益;金融資產持有者受損,實物資產者持有者受益;固定利率金融資產持有者受損,浮動利率金融資產持有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