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中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考試筆記一

(中級第一章)人力資源管理

第一部分 組織行為學與企業文化

第一章 領導行為學基礎 

第一節 領導理論

領導的含義:領導指影響群體、影響他人以達成組織目標的能力。

特點: 1.領導必須具有影響力。

2.領導必須具有指導和激勵能力。

早期關於領導的研究

1.勒溫的研究: 20 世紀 30 年代進行的有關領導行為的先驅研究。

結論:不同的領導風格能夠在相似的組織中產生不同的反應。

2.斯托克蒂爾的研究:

( 1 ) 1948 :分析 1904-1947 年間 124 項特質研究,鑑別出一系列重要的領導特質。

發現:一個個體不可能只因為擁有特定的特質就能夠成為領導者,領導者擁有的特質必須與領導者形式職能的情緒相關。表明;領導不是一個被動的狀態,而是產生與領導者和其他群體成員的工作關係。這一研究標誌著一個新的強調領導行為和領導情境的領導研究理論的誕生。

( 2 ) 1974 : 1948-1970 年 163 項研究分析,指出:人格和情境因素都決定著領導。

3.俄亥俄模式

20世紀 40 年代俄亥俄大學關於領導的行為研究,得出 2 個維度:關懷和創製。

4.密西根模式

20世紀 40 年代密西根大學研究、測量與工作績效有關的領導行為。得到兩個描述領導行為的維度:員工取向和生產取向。

傳統領導理論

1.領導的特質理論

領導這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質。

2.領導——成員:)理論(lmx理論)

把下屬分出“圈裡人”和“圈外人”。
3.權變理論

費德樂的權變理論認為團隊績效取決於領導者與情景因素間是否搭配。

認為情景性的因素分為三個維度:領導與下屬的關係,工作結構,職權。產生八種情景。

4.路徑——目標理論(羅伯特.豪斯)

領導者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下屬達到他們的目標,並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以確保下屬的目標與群體或組織的目標相互配合。

(1)指導式領導:讓員工明了別人對他的期望、成功績效的標準和工作程式。

(2)支持型領導:努力建立舒適的工作環境,親切友善,關心下屬的要求。

(3)參與式領導:主動徵求並採納下屬的意見。

(4)成就取向式領導:設定挑戰性目標、鼓勵下屬實現自己的最佳水平。

現代領導理論

1.魅力領導理論(羅伯特.豪斯)

魅力型領導者是指具有自信並且信任下屬,對下屬有高度期望,有理想化的願望,以及使用個性化風格的領導。魅力型領導的研究除了研究領導者自身的特質,還必須考慮到領導者所處的情境,以及工作任務的性質。

2.轉換型領導理論(伯恩斯)

伯恩斯最初確立了兩種類型的領導:交易型和轉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