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中級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筆記(22)

從市場競爭行為的範圍上可分為: 
部門內競爭:指生產一組密切替代的同類商品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包括完全同質產品競爭(價格手段)和差異產品競爭(非價格手段)。
部門間競爭:包括滿足同類需要的代用品生產經營者的競爭(替代性越強,競爭越激烈)和滿足不同需要的有關產品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是由爭奪社會成員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原材料或人才等引起)。 
根據是否採用價格手段: 
價格競爭:使用價格策略如心理定價、聲望定價等。
非價格競爭:指用價格以外的手段如廣告、改進產品和服務來進行的競爭。 
按生產經營者在市場競爭行為中的側重點不同分為: 
質量競爭:基本方式有創造優質名牌產品、保證產品性能穩定
服務競爭: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過程服務 
按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商業道德可分為: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 

2.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概念: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這一概念具有以下特點: 
1)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而非政府及其所屬部門; 
2)是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行為; 
3)社會經濟危害是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這一概念最好與限制競爭行為的概念對比理解,不正當競爭行為與限制競爭行為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限制競爭行為即為壟斷,是指市場主體利用自身經濟技術優勢和某些特權,對競爭對手或顧客的競爭行為或購買行為進行限制,以謀求獨占市場和市場壟斷利潤,損害他人利益,破壞競爭秩序的行為。二者的聯繫
表現在:都是與競爭有關的行為,都是對市場機制的破壞等。區別如下表所示: 

限制競爭行為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區別 
行為性質 行為結果 行為主體 行為的概念本質 不正當競爭 競爭行為 扭曲市場機制,發揮消極作用 企業 違反誠信原則和商業慣例 限制競爭 反競爭行為 抑制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 企業或政府 對競爭的實質性限制
(二)不正當競爭行為與限制競爭行為的表現形式: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形式是:仿冒行為、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擬表示行為、商業賄賂行為、虛擬宣傳行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低於成本價格的銷售行為(但不包括銷售鮮活產品、處理即將到期的商品、季節性降價和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搭售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行為、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商業詆毀行為、串通招標、投標行為。(各行為的具體解釋請參見書p240-241頁。) 
限制競爭行為的表現形式:不正當的交易限制(包括橫向限制協定和縱向限制協定)、企業優勢的濫用(6種表現形式見p241-242頁)和行政性限制(包括部門壟斷和地區壟斷)。 

八、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管理 
(一)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管理 
《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監督檢查的行政執法主管部門。 
其主要職權有:詢問權、查詢、複製權、檢查財物權、強制措施權、行政處罰權。 
 
(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包括: 
1.民事責任具體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最主要) 
例(04年):因不正當競爭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中,最主要的是( ) 
a.停止侵害b. 賠償損失c.罰款d.排除障礙 
2.行政責任: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執照、責令消除影響。 
3.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