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金融專業知識與實務第一章內容講解

一、 內容提要

本講的主要內容為教材第一章的第一節和第二節,即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理論。

二、 重點難點

根據2003年考試大綱的要求,本講的考試重點主要有:
1、貨幣需求與貨幣需求量的概念
2、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公式及其三個前提條件
3、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動機
4、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函式及其兩個特點
5、弗里德曼對影響貨幣需求量因素的劃分
6、貨幣供給包括的兩大內容:貨幣供給行為與貨幣供應量及其概念
7、西方劃分貨幣層次的依據
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對貨幣層次的具體劃分
9、我國中央銀行劃分貨幣層次的方法
10、信貸收支、財政收支、國際收支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本講的考試難點是:
1、 馬克思、凱恩斯、弗里德曼貨幣需求量公式或函式的比較與區分
2、 西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我國中央銀行關於貨幣層次劃分的比較

三、 內容講解

(一)貨幣需求
1. 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需求是社會各經濟主體(包括企業單位、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個人)在其財富中能夠並且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即這是一種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 貨幣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如某國、某年),社會各個部門(企業、事業單位、政府和個人)對貨幣需要持有量的總和。貨幣需求量包含貨幣存量和貨幣流量兩個層面,需要結合起來進行靜態和動態的全面分析。
3. 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公式:

4. 凱恩斯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有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性動機,其中貨幣需求的第三個動機,即投機性動機是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理論的一大貢獻。凱恩斯這樣解釋投機動機:他把人們持有的金融資產(非物質類資產)劃分為貨幣與長期債券,債券的市場價格與市場利率成反比,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上升,則賣出債券、多存貨幣;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下降,則少存貨幣、多買債券如果人們預期利率下降,則少存貨幣、多買債券。這就是人們出於投機動機對貨幣的需求。
5. 凱恩斯主義把人們持有貨幣的三個動機劃分為兩類需求,即消費動機和預防動機構成對消費品的需求,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即消費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率,這取決於人們的收入水平;認為投機動機構成對資本品的需求,人們對資本品的需求取決於“資本邊際效率”,而“資本邊際效率”主要由利率水平決定。
6.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函式:

7.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函式的兩個特點:
(1) 提出了投機性貨幣需求,並認為這一需求受未來利率不確定性的影響,從而把利率引入貨幣需求函式之中;
(2) 把貨幣需求量與名義國民收入和市場利率聯繫在一起,這否定了傳統貨幣數量論關於貨幣數量直接決定商品價格的說法,使貨幣成為促進巨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通過收入政策和利率政策調控貨幣供應量,促進經濟成長有重要借鑑意義。
8.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式模型:

9. 弗里德曼把影響貨幣需求量的諸多因素劃分為以下三組:
第一組,恆常收入與財富結構,它們與貨幣需求量呈同方向變化;
第二組,各種資產預期收益和機會成本,存款、債券、股票等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和預期物價變動率均與貨幣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化,;
第三組,各種隨機變數。
10.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式與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式的主要區別是:
(1) 二者強調的重點不同。凱恩斯主義重視利率的主導作用,認為利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變動,最終必然影響貨幣需求量;而弗里德曼則強調恆常收入對貨幣需求量的重要影響,認為利率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微不足道。
(2) 由於上述分歧,導致二者在貨幣政策傳導變數選擇上的分歧。凱恩斯主義認為應該是利率,弗里德曼則堅持是貨幣供應量。
(3) 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需求量受未來利率不確定性的影響,因而不穩定,貨幣政策應該“相機行事”;而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量是穩定的,可預測的,認為“單一規則”可行。

(二)貨幣供給
1. 貨幣供給包括的貨幣供給行為和貨幣供應量兩大內容。貨幣供給行為是指銀行體系通過自己的業務活動向再生產領域提供貨幣的全過程,研究貨幣供給的原理與機制。貨幣供應量指銀行體系根據貨幣需求量,通過其資金運用,注入流通中的貨幣量,研究銀行系統向流通中供應了多少貨幣,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是否相適應等問題。
2. 西方學者一直主張把“流動性”原則作為劃分貨幣層次的主要依據。所謂的流動性是指某種金融資產轉化為現金或現實購買力的能力。
3. 我國劃分貨幣層次的原則是:
(1) 應該把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作為基本標準;
(2) 劃分貨幣層次要考慮中央銀行巨觀調控的要求,應把列入中央銀行賬戶的存款同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區別開來;
(3) 貨幣層次要能反映出經濟情況的變化,要考慮貨幣層次與商品層次的對應關係,並在操作和運用上有可行性;
(4) 宜粗不宜細。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般把貨幣劃分為三個層次:
 

5. 美國的貨幣層次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