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資產、負債、淨資產、收入和支出1

第三節 事業單位資產、負債、淨資產、收入和支出
的構成、計量、確認及報表編制
一、事業單位會計概述
(一) 事業單位會計概念
事業單位會計是核算、反映和監督各級各類事業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及其結果的專業會計。
事業單位為社會提供準公共產品,其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撥款;二是事業性收費。
事業單位按其具體的業務性質大體上包括以下兩大類:
1.科學、教育、文藝、廣播電視、信息服務、衛生、體育等科學文化事業。
2.氣象、水利、地震、環保、計畫生育、社會福利等公益事業。
(二)事業單位會計組織系統
依據《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國有事業單位的會計組織系統分為主管會計單位、二級會計單位和基層會計單位三級。向同級財政部門領報經費,並發生預算管理關係,下面有所屬會計單位的,為主管會計單位;向主管會計單位或上級單位領報經費,並發生預算管理關係,下面有所屬會計單位的,為二級會計單位;向上級單位領報經費,並發生預算管理關係,下面沒有所屬會計單位的,為基層會計單位。以上三級會計單位實行獨立會計核算,負責組織管理本部門、本單位的全部會計工作。不具備獨立核算條件的,實行單據報賬制度,作為“報銷單位”管理。
(三)事業單位的資金管理方式
事業單位的資金管理方式,也就是執行單位預算的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體制,它決定著事業單位同政府財政的撥款、繳款關係。
根據各事業單位的收支情況我國曾採取過三種資金管理方式。
1、全額撥款制
實行全額撥款制,就是單位所需的全部經費的基本上由政府預算撥款供應。這種資金管理方式,通常適用於業務收入不很多、不經常、不固定的事業單位,如各類學校、衛生防疫站等。
2、差額補助制
實行差額補助制,就是單位所發生的各項支出,首先要用本身的業務收入來抵補,其不足部分由政府撥款補助。這種資金管理方式,通常用於有經常、固定業務收入的單位,如各類醫院、劇團、體育場、幼稚園、託兒所等。3、自收自支制
3、實行自收自支制,即單位以自身組織的業務收入,彌補其全部業務支出,做到以收抵支。它通常適用於提供一定產品或勞務的有固定收入的事業單位,如設計院、技術開發和推廣套用的研究所、校辦實習工廠等。
自1997年1月1日開始施行《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規定,取消三種資金管理方式的劃分,實行統一的資金管理方式,即“國家對事業單位核定收支、定額或者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餘留用。”在會計核算方面,也不再分設三套會計科目,採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取消三種資金管理方式,並不等於取消財政對各類事業單位撥款數額的差別。財政部門將根據事業發展計畫、事業單位收支狀況、財政政策和財力水平,確定不同事業單位的不同定額(定項)撥款標準。各部門和各單位要按照撥款標準和計畫工作量來確定政府撥款金額,編制財務預算。
  (四)、事業單位會計的特徵
事業單位既不同於企業,也不同於政府和各個行政單位。
1、事業單位不同於企業的特點主要是:
1).事業單位一般不提供物質產品,有的單位雖然提供物質產品,但它是作為知識、信息、技術的載體來提供的。
2).事業單位進行業務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有的單位雖然實行有償服務,但往往並非足額補償,社會效益是衡量其業績的基本標準。
3).出資者不要求回報,不準備收回資財,不具有明確的產權。
2、事業單位會計與行政單位會計的差別主要有:
1).事業單位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卻實行有償服務,有的還可以做到收支相抵,而行政單位的服務則是無償的,不能搞創收,所辦的經濟實體要脫鉤,從根本上看行政單位是依靠納稅人所繳的稅款來進行活動的。
2).事業單位雖然以實現社會效益為宗旨,但卻具有一定的經營性,並要實行經濟核算,其事業收入和事業支出大都與業務活動相聯繫,這些單位可通過擴大服務規模、提高服務質量,實現增收節支,爭取改善自身的運營條件。
3).事業單位雖然不提供物質產品,但這些單位大都進行著能創造價值的智力勞動,向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即知識形態的產品)和勞務,它具有一定的生產性,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部門。
(五)、事業單位會計的內容
會計核算應當以事業單位自身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事業單位自身的各項經濟活動。
事業單位的資產、負債、淨資產及其在從事業務活動中形成的收入、支出、結餘,構成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具體內容。
(六)、事業單位會計科目
依據財政部1997年發布《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通用的會計科目分為資產、負債、基金、收入、結餘等會計要素分類。在會計制度中,除列有序號外,還按類別規定統一編號,以便匯總使用;某些會計科目之間留有空號,供增設會計科目使用。
各事業單位應按照規定設定和使用會計科目,不需要的科目可以不用的,如有需要亦可增設,以不妨礙會計報表匯總為原則。
上述會計科目,是設定總賬的依據。為了反映資金活動的具體情況,各單位可根據規定的總賬科目自行設定明細科目,據以進行明細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