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表信息失真識別法[二]

  二、不良資產剔除法

這裡所指的不良資產,與會計上嚴格意義的不良資產定義有所區別,除包括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淨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淨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項目外,還包括可能產生潛虧的資產項目,如高齡應收款項、存貨跌價和積壓損失、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等。由於不良資產是導致上市公司虛盈實虧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公司一個未引爆的“定時炸彈”,因此在對那些存在高不良資產的上市公司進行報表分析時,對不良資產進行剔除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運用不良資產剔除法時,可以將不良資產總額與淨資產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淨資產,即說明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可能有問題;同時也可以將當期不良資產的增加額與當期利潤總額的增加額相比較,如果前者超過後者,說明上市公司當期的利潤表可能有“水分”。

例如,“st中華”由於1999年末高達3.66億元的巨額海外債務重組收益,當年每股收益高達0.417 元,儼然成了一隻“績優股”。但是,分析其財務報告可以發現:在該公司27.2億元總資產中,應收賬款淨額高達13.88億元,所占比例為51%。而應收賬款淨額中三年以上賬齡的達8.8億元,其中包括了對大股東香港大環腳踏車有限公司的應收賬款5.22億元,後者當時因擔保責任已在香港被法院判處清盤,因此該筆款項極有可能無法收回。此外,公司存貨淨額高達2.4億元,其他長期應收款2800萬元,待攤費用1132萬元,長期待攤費用1625萬元,待處理流動資產淨損失561萬元。剔除上述不良資產後,公司總資產約為18億元左右,而其淨資產早已為負值。通過上述分析,可以認為該公司財務風險極大,其年報利潤中所含的水分也可能較多。果然,2000年中期,該公司再度出現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