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表信息失真識別法[一]

  上市公司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有時不惜採用虛報、謊報、漏報數據等手段來欺騙投資者,這就產生了年報、中報信息失真的現象,並且這種現象在近幾年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此結合1999年與2000年年報披露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實際案例,我們將連續介紹幾種識別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方法,以幫助減少投資者誤入信息“陷阱”的可能。

一、關聯交易剔除法

根據規定,關聯交易應當遵循等價、公平的原則,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價。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上的原因,我國上市公司與其母公司、集團公司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關聯交易已經成為上市公司進行報表粉飾或利潤轉移的常用工具。

據統計,截至4月21日,滬深兩市已公布2000年報的1018家上市公司中,發生了各類關聯交易行為的有949家,所占比例高達93.2%,所涉金額過千億。關聯交易的手段主要包括:資產置換、股權轉讓、託管經營、內部轉移定價、出售無形資產等,2000年更是發明了“赤裸裸”的“無償贈予”。

所謂關聯交易剔除法,是指將來自關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從公司利潤表中予以剔除。通過這種分析,可以了解一個上市公司自身獲取利潤能力的強弱,判斷該公司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關聯企業,從而判斷其利潤來源是否穩定、未來的成長性是否可靠等。如果上市公司來源於關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所占比例過高,投資者就應當特別關注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關聯交易發生的時間、目的等,以判斷上市公司是否運用了不等價交換通過關聯交易來進行報表粉飾。

例如,陝長嶺2000年利潤總額僅為1336萬元,扣除因關聯交易獲得的投資收益7000萬元,該公司實際每股收益為-0.14元。可見陝長嶺的扭虧完全是建立在母公司明顯吃虧的關聯交易的基礎之上,其目的是為了逃避連續虧損而被st處理的窘境,而非其生產經營有了實質性的改善。同理,世紀中天儘管 2000年每股收益高達1.19元,但剔除關聯交易後,每股收益約為0.24元,可見世紀中天並非如其報表數據所顯示的,已經成為一隻高成長的績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