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會計人員基本職業道德——之不做假帳

會計職業道德,就是會計人員在會計事務中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經濟關係的行為規範總和,即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應遵循的道德標準。"不做假賬"是會計從業人員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這也就是說,會計行業它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所有會計人員必須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正因為會計行業有它那誠信、真實、可靠的職業本質,才獲得社會的信賴與讚譽。當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管理工作也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會計信息越來越被廣大決策者、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重視,它成為了政府部門進行巨觀決策的重要依據。但同時,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幾乎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在:1、會計法制觀念淡薄,違法干預會計工作;2、授意、指使、強令篡改會計數據,假造憑證、帳表進行假審計、假評估;3、帳外設帳;4、轉移國有資產、偷逃稅收、粉飾業績;5、會計人員執法環境差,會計監督嚴重弱化,單位會計基礎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薄弱;6、違法違紀手段隱藏,做假技術不斷發展;7、會計工作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嚴重。會計領域的突出問題,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並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題詞、並多次強調"不做假帳"。
那么,是什麼原因導致做假帳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屈從領導的壓力,被動做假
這主要是受單位負責人的不良道德影響。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屬從屬關係,也就是說單位負責人對他們的工作完全擁有領導權和管理權。有了這種天然的從屬關係,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單位會計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和發揮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從屬性。而這種從屬性又與所在單位的文化層次,及其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密切相關。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利益往往會向會計人員施壓,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因為這種從屬性往往不以會計人員的主觀願望為轉移,所以,要恪守職業道德,不少會計人員是很難做到的。調查顯示,當前普遍發生的做假問題,大部分會計人員是沒有主觀故意的,如果他們沒有接到授意、指使、強令,那么自己是不會主動造假的。雖然也有些會計人員因缺欠職業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還是手握大權的幕後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國內聞名的"銀廣廈"案、"藍田股份"案等等,都是企業負責人直接指使和策劃下造假的。這些曾號稱是中國績優股的企業,竟然統統是造假大王。這些案例從表面上看是會計人員不良職業道德的表現,其實是單位負責人意志的體現,是單位負責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結果。
2、政府管理部門觀念和管理上存在錯位和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搞花架子,盲目地下達經濟成長指標,或者國有企業扭虧任務,或其他任務,逼著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不得不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
3、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
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社會不良風氣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響。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逐步抬頭,私慾不斷膨脹,削弱了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部分會計人員不顧會計行業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規範。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不顧一切地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他們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大肆貪污、挪用公款,最終以身試法,甚至走向斷頭台。
4、業務不精,法律意識不強。
有的會計人員默守陳規,不求上進,缺乏鑽研業務、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他們業務知識貧乏或知識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無法按照新規定開展工作,同時,他們不學法,不懂法,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也知之甚少。他們既談不上遵紀守法,更不能依法辦事了。
5、法律監督機制不完備,會計規範體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造成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削弱了企業自我約束能力。當企業的的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牴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鬆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況且目前會計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準又不統一,各部們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種監督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稅收財務物價檢查,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都要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經常性.規範性以及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給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難以形成有效的再監督機制。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代表著國家利益,通過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保證國家財經法規的貫徹執行。單位領導迫於各種壓力,不得不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其實這種內部審計機構,往往不能被企業真正所接納,基本上起不到監督的作用。
同時,滿足國家巨觀調控和市場運行需要的會計管理體系還沒有形成,會計規範體系也不完善,而企業又是社會各方利益的聯結點:即投資者從中獲取投資報酬,管理人員從中獲取薪金,政府從中獲取稅金。在許多情況下,各方利益經常發生衝突。投資者、管理者從個人角度出發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的微觀利益,政府則從全社會角度考慮的是實現本國資源最優配置的巨觀利益。微觀利益與巨觀利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會計造假的產生。而我們國家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處罰力度不大,使得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漲了造假的氣焰。由於社會審計監督和會計諮詢、服務體系等法律監督機制尚未完備和充分發揮作用,使得會計人員常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