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用法律保護商業秘密

 市場經濟不僅允許企業保守自已的商業秘密,而且還受法律的保護。但由於保密意識薄弱,保密制度和措施的疏漏,導致經營上受重創的例子屢見不鮮。其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可依照現行法律規定,通過幾下途徑來加強對商業秘密的保護:

一、契約保護 

在我國,近年來侵犯商業秘密的案件時有發生,其中企業內部雇員以人才流動為由,帶走企業秘密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對企業威脅和危害最大的,則是企業高級負責人如總經理等攜商業秘密“跳槽”的行為。由於這些人常常對企業的經營和技術情況了如指掌,職工在“跳槽”後由於自身的“便利”和業務的需要,往往會“情不自禁”地使用原單位的商業秘密,“跳槽”糾紛也多由此而引起。因此,當雇員正常脫離企業時,企業不應草率地從事。而應當鄭重地提醒他們,只有個人的知識與能力才是工作流動的資本,如果泄露屬於企業的商業秘密,將負法律責任,如果必要,企業應與離職人員訂立保密契約,或以備忘錄的形式,書面告之義務。 

《技術契約法》第40條、41條相應規定了“違反契約約定的保密義務的,應當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一方當事人如果違反了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違反了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造成權利人損害時,應當按契約約定或有關民法規定,依照民事訴訟(或仲裁)程式,承擔違約責任及賠償責任,但契約保護只能限於特定的當事人之間,沒有對抗第三者的效力,而且當事人不得在契約中設定限制技術進步的條款。為了更好地保護商業秘密,實行一定的競業避止是必要的,但根據我國憲法、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享有勞動就業權和自由擇業權,所以我們對於保護商業秘密的競業避止,必須置於合理的限制條件之下,使競業避止不與職工的平等就業權和自由擇業權相衝突。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籤署的競業避止,才不會違背自由擇業的勞動用工原則。

二、 行政保護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二)款規定:“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1998年12月3日修訂的《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第2條第(五)款規定,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包括設計、程式、產品配方、製作工藝、製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的及標書內容等信息。據此規定,任何一項技術信息或者經營信息,只要具有新穎性、價值性、實用性、秘密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了相應的保密措施,就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商業秘密而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調整和保護。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是商業秘密得以獲得法律保護的前提之一。



三、刑事保護 

由於這只是一種民事保護,其嚴厲程度還不足以震懾那些嚴重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人,因此,全國八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刑法,把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列為新增的犯罪行為之一,一旦被定罪,對行為人除進行經濟處;罰外,還可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徒刑。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濟信息,其具體包括設計程式,產品配方,製作工藝,製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各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底及標書內容等信息。構成商業秘密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件:一是它屬於秘密的範疇,不為公眾所知悉,凡是通過公開渠道出版的書籍和產品展銷會上散發資料等獲得的信息,即使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都不能作為商業秘密,二是它必須具有實用性,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三是權利人必須採取保密措施,防止外人獲取這種信息,如果權利人沒有採取必要的保密措施,自行泄密而被他人使用,則不屬於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根據《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目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違反約定或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明知或者應知前述三種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均屬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