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必看的十部勵志電影

1、《穿普拉達的女王》

安德麗婭剛剛離開校園便找到了一份萬千女孩夢寐以求的工作--時尚雜誌主編助理。雖能近距離接觸名流和時尚,但被老闆壓迫的滋味同樣讓其飽受折磨。或許,只有創業才是離夢想最近的狀態?……

《時尚女魔頭》並不是一部很深刻的電影。作者過於理想化的情節設定或多或少讓人覺得幼稚和不真實。不過它所反映的確實是現代生活的常態,相信每一個曾經在夢想和現實中徘徊過的人對安迪在犧牲與追求之間的猶豫都感同身受,也經歷過在心靈的掙扎中因為一個逗號的轉折在一念之間做出抉擇的過程,就此捨棄最初的夢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夢想被一絲絲抽離、若有若無失落的時候,也許成就了其他?但是最終這些所獲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我們值不值得為這樣一個逗號心甘情願讓曾經心心念念的夢想死去?

如今這個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個年齡你還在談夢想談追求是很難被人理解的。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義為風華正茂、窮狂極傲的階段,現在卻身不由己、理所當然地必須做出一臉滄桑、滿目風雲的姿態。不談幸福,你覺得那是少男少女們要斟酌的形容詞;不說夢想,如今這樣的詞眼較之於一個逗號來說顯得過於臃腫和矯情。你甚至還會滿含自嘲地反省,曾經未泯人世滄桑,年少輕狂地追求風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想到這裡你是不是感受到了小小一個逗號的強大?它不是哲學,卻是不存在的存在;至於夢想,你怕它無力負載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夢想有這么一個世界,人們可以因為一個逗號而去死”。

2、《美麗心靈》

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鬥爭。創業比獲得諾貝爾獎要容易的多——所以,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最重要。

他是個木訥的老人,拒絕回答與學術無關的提問,拒絕追星族送上的鮮花,甚至不會在演講開始的時候說上幾句客套的話。作為這屆諾貝爾北京論壇里最不像明星的經濟學家,他卻享受到了眾星捧月般的待遇。他就是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的原型、著名的“納什均衡”提出者、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

3、《心靈捕手》

一部好電影總能在不經意間打動你。桑恩教授與威爾從最初的略顯敵對到慢慢了解,直至幫助他找尋到了自己人生目標。正如一杯濃郁的黑咖啡,細細品嘗,方能享受到其中濃香!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willhunting卻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will是一個古典意義上的真正天才,他的數學天賦足以改變世界,可惜,和很多未經雕琢的天才一樣,他有著很多的問題,打架滋事,叛逆不羈,甚至為此幾乎入獄,為了幫助will回到正途,不再浪費他那非凡的天賦,經過教授和他的心理學家朋友sean的不懈努力,will終於克服了童年的陰影,突破了影響他多年的心理障礙.......

4、《喜劇之王》

所有周星馳的影片中,最喜歡的一部。小人物的辛酸歷程,周星馳自己的真實的寫照。“如果人活著沒有理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分別?”

事實上,看周星星的電影越多,看喜劇越多,看香港電影越多,就越來越認識到喜劇之王里的人生蘊涵著怎樣可貴的精神。很多時候,感動觀眾不用太多本事,因為導演拍出來的就是他自己,比如姜文和陽光燦爛的日子,比如北野武和壞孩子的天空,比如侯孝賢和童年往事,比如金基德和春夏秋冬又一春。這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周星星的喜劇之王之所以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幾乎達到了喜劇電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拍出了他自己。想當初,我看尹天仇這個死跑龍套的怎么死都死不了,在娟姐後面翻來滾去浪費菲林,還不明白這到底是出自怎樣的故事。直到前年星星空降人大,在八百人說起他的不堪往事,我才恍然大悟。當年拍射鵰,他演一個被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一爪抓死的小龍套時,就跟導演說,可不可以擋一下再死,導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於是,“我就不停的開開心心的提建議,再開開心心的被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