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商界大佬都有一個不願提及的兄弟

蘋果:形同陌路的兩個史蒂夫

1977年的賈伯斯和沃茲尼克

曾是《時代》周刊記者的麥可·莫里茨,為賈伯斯寫了一本傳記:《重返小王國:賈伯斯如何改變世界》。在這本書中,他如此描繪了兩個史蒂夫的初次會面:“史蒂夫·賈伯斯第一次見到史蒂夫·沃茲尼克和他的電腦時很受震撼,自認為沃茲尼克是他見過的第一個比自己還懂電子學的人。”

但這也僅僅只是初次會面所產生的共鳴。事實上,沃茲尼克是個極客,只對技術感興趣。而賈伯斯卻是個“雜家”:“他花了大量時間涉獵文學和藝術,喜愛文學和經典影片,學過莎士比亞作品,把英語老師奉為偶像,為《紅氣球》之類的電影深深感動。”“他跟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標新立異的小組,叫"巴克魚苗俱樂部",意思拆開是一句下流話。他們把廁所的馬桶漆成金黃色,把它用水泥糊在花盆上,他們把一輛大眾甲殼蟲汽車吊起來,推上學校自助咖啡館的屋頂。”沃茲尼克從不吸毒,是同學印象中的好好先生。但賈伯斯卻在父親送他的紅色菲亞特雙門小汽車裡吸大麻和哈希什。

事實上,沃茲尼克以及他的家人,都不怎么相信賈伯斯:“他是個邋裡邋遢的傢伙,赤腳走路,頭髮總是黏糊糊的。”而在沃茲尼克的父親傑里·沃茲尼克眼中,賈伯斯是“覺得自己理當一上來就占據高位,不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從基礎做起”的那種人。

沃茲尼克也並非對蘋果一直忠心耿耿。在賈伯斯四處遊說忙於拉投資找人才的時候,沃茲尼克卻在考慮是不是接受惠普的邀請。這時候,賈伯斯又一次利用了他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和死纏爛打的口才:他動員沃茲尼克所有的朋友來當說客,又在沃茲尼克的父母面前“痛哭流涕”讓他們幫忙把自己的兒子留下。

然而,當蘋果最終“殺出一條血路”,有了比原來的辦公室大15倍的辦公樓後,蘋果二代的幕後功臣沃茲尼克就開始耍起大牌了。在蘋果的編程員迪克·休斯頓眼中,沃茲尼克“失去了挑戰。人們不再對他說,他做的東西是狗屎。他獲得了電腦奇才的地位。日子久了,他自己也相信了。他心裡知道不是這么回事兒,可是他喜歡這個角色。所以如果有人拿他說事,他就很容易發作”。

從1983年開始,沃茲尼克就與蘋果產品的研發沒什麼關係了。1987年,沃茲尼克不再是蘋果的全職員工,但依然是蘋果的一分子,依然領著蘋果公司的薪酬。他與賈伯斯也依然保持聯繫,並成為了蘋果的狂熱冬粉。2007年6月29日iphone發售時,沃茲尼克就在凌晨4點跑到自己家附近的專賣店去排隊。ipad發售後,他也在第一時間預購了3台:“一台送朋友,兩台給自己,其中一台3gs,另一台是wifi。”沃茲尼克還解決了iphone電池待機時間短的問題:“同時用兩台iphone!一台用來講電話,一台用來查信息!”最後還不忘告訴記者:“你沒辦法相信,這樣用起來是多么順手!”

今年4月,老沃茲尼克參加了“全球存儲網路”會議,談到了平板電腦對計算機產業的影響:“它是可以與電視機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相媲美的,它是"普通人"的新pc。”而當被問起與賈伯斯的關係時,沃茲尼克回答:“我們之間從未不和,我們只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觀點而已。”這也印證了兩人共同的朋友對兩個史蒂夫的評價:賈伯斯有興趣管理公司,沃茲尼克仍然只是一名工程師。

facebook:大家只好法庭見

2010年的夏天過後,馬克·扎克伯格這個名字就變得像facebook一樣有名了。雖然在facebook上線之初,扎克伯格就已經在網頁的最下方打上了“馬克·扎克伯格製作”的logo,但並非所有使用facebook的人都真的非常關心這個網站究竟是誰建的。然而,暢銷書作家本·麥茲里克給了facebook一個更好的解釋:“facebook: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雖然性、金錢、天才和背叛僅僅只是出版社打上的廣告語,但在這整本書中,這四個詞可謂連貫始終,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