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裕和他的汕頭老家

在曾化矛這個飽經世故的老人看來,這種幫忙很應該。“小時候因為他們是外姓人,經常被村里孩子欺負,現在去幫幫忙就當是賠罪啦。”

黃家祖居還有一點與眾不同,別人家進門橫匾上都是某某堂,某某居,他家卻是“聖家”二字,兩邊的石刻對聯是“聖德古今第一聖,家道長流化萬家”。曾化矛說:“我們幾個老人看了這對聯,覺得有點不妥當,可是說出來估計他們也不會聽。”黃光裕一家早就全部去了北京,就是大家熟悉的曾嬋貞夫婦,雖然穿著打扮還不怎么奢侈,“可是他們已經是另外的味道了,聽說他們倆在北京也有自己的公司”。

曾厝在潮汕地區屬於不發達的鄉村,村里很多房子都租給了外地人辦各種小工廠,說是工廠,倒不如說是工棚,緊挨著黃家的祖宅的圍牆,就勢搭起了幾個塑膠棚,前是拆廢物的車間,一個是焚燒廢塑膠的,一個是拆舊電器的。“經濟落後才這樣,當時村里到外面還沒有水泥路,所以村里幾個管事的去北京找到黃家,想讓黃家兄弟出錢修一條通往外面的公路。”沒想到事情沒有想像中順利,無論是話少的哥哥還是說話利落的黃光裕,都沒有一口應承,最後是幾個村里聯合修建通往縣城的公路,各村聯合集資,剩下不足的部分由黃家兄弟補足。但是路名還是要叫“國美大道”。這樣,村里開始流傳黃光裕不夠大方的傳聞,那正是他登上排行榜成為首富的2004年。

與此同時,在母親照管下,一座投資400萬元的天主堂開始在鄉村對面的農田裡興建,平心而論,那是一幢輝煌的建築,周圍新栽種了不少樟樹,把它和破舊的村莊隔離開來,附屬的客堂就有3層樓高,比村裡的國小要大一倍多。建成的那天,從北京請來了歌星,節目一直演出到深夜零點,這次盛大的慶典,成為村里至今還偶爾談起的盛事。而黃家開來5輛名車,跟隨著大批隨從的排場,也使見過世面的村里人終於開了眼界。

曾化矛替他說話:“其實那條路各村捐款的只有幾十萬元,剩下的幾百萬元都是兩兄弟出的,村裡的幼稚園和敬老院也是兩兄弟出的。”可是潮汕地區又有這樣的傳統:只要你發達了,就必須捐款,捐多少大家也不覺得多,何況,黃光裕還有中國首富的名頭。

父系和母系:17歲的少年

如果說對黃光裕的印象是漫畫式的,村里人對曾嬋貞印象就出奇的好,覺得她說話爽快,肯幫忙。“有恩報恩,有德報德。”她年輕時候身體不好,十幾歲的黃光裕騎著車帶她四處找醫生,附近鎮的一名老中醫見他們貧困,不收錢給她治療,結果這個老中醫前些年成了黃家的座上賓,經常被請去北京,他的女兒被安排進深圳國美工作,後來自立門戶,成了國美的供銷商,“都是嬋貞安排的”。

在村口賣涼茶的曾慶水和曾嬋貞的弟弟是朋友,瀋陽國美開業的時候,黃光裕任命他舅舅負責瀋陽片區,曾慶水那時正在瀋陽開小店,他說:“我們經常去他那裡喝茶,他和我們說起他姐姐來也很佩服,覺得黃光裕能有今天,他母親的功勞很大。”

曾嬋貞管家很嚴,“那時候他們家很窮,黃光裕的爸爸黃昌義12歲來我們村投靠,後來乾脆入贅曾家,也沒什麼活計,就在村里賣豆漿。我們這裡是僑鄉,雖然窮,但是家家戶戶都有些海外關係,可入贅來的黃昌義好像就沒什麼關係,最困難的時候,別人家有海外寄來的包裹,可是他家就沒什麼”。

曾嬋貞的祖上在泰國也是很有名氣的商人,經營大米和布料,按照曾嬋貞的說法,老祖的名氣大到一定地步,在泰國,誰要是掛上仿冒他們老祖的招牌,誰家的店就能火起來。可是年代久了,海外的親戚已經疏遠,只留下了一些光彩的傳說,被她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國美成功後,她曾經很驕傲地對記者說,黃光裕在北京的名氣,終於和她老祖在泰國的名氣一樣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