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特困生擺地攤起家成百萬富豪

他一次次和通訊運營商溝通,一次次撥打有關部門的投訴電話,“投訴電話我撥打了不下一萬次。”他強調,這可不是“概數”,而是貨真價實的“確數”。“情侶卡”的業務奇蹟般恢復了,但這次“打擊”卻導致他的行銷團隊解散,於是李海洋下定決心組建自己的公司。

資金是首先要面臨的一大難題,這時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給了李海洋巨大的支持,“他說從我的故事中,看到了他當年的影子”。認識這位企業家純屬偶然。一次,李海洋坐公車,一個中年人手拿一張百元大鈔詢問誰能幫他換零錢投幣,其他人無動於衷,李海洋則熱心地替他投了一元錢。簡單交談後,這位中年人給了李海洋一張名片,原來這是一位成功人士,“我們至今保持聯繫”。

李海洋本不善言談,但這幾年的經歷使他認識了很多人,他們都對這個踏實肯吃苦的小伙子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現在我很享受和人相處的樂趣”。“我每次從老家回來,總會帶些山楂、柴雞蛋等土特產,用來感謝幫助過我的人。”他強調說,“這些禮物不關乎金錢,而關於人心。”正是懷著真誠與感恩的心,李海洋在陌生的城市裡交到了朋友,甚至還有不少“忘年交”。

靠良好的人際溝通贏得的口碑,今年6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李海洋的快遞業務一個月就為他進賬十幾萬元。

“免費”的盈利模式

李海洋告訴記者,在他業務覆蓋範圍內,大學生求職中介業務讓眾多競爭者“潰不成軍”。“作為一名找兼職時曾經上當受騙的大學生,我了解大學生求職時的感受,因而能為他們提供最貼心的服務。”這是他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獨門秘籍”。

自己創業前,李海洋也曾想找份兼職工作,他按照街頭小廣告找到一家中介公司時,這家中介卻熱情地邀請他做中介代理,每月底薪150元,介紹一個,還有5元錢的提成。李海洋為這家中介公司介紹了40多個同學,但同學們交了中介費後,卻沒有收到中介的任何工作信息。面對紛紛找來詢問情況的同學,李海洋情急之下報了警,但中介公司已是人去屋空。而今,為了打消同學們“上當受騙”的疑慮,他要求業務員時刻保持電話暢通,並對求職者“時刻保持微笑”,他們提供公關禮儀等求職技巧方面的培訓,同時制定《學生外出工作制度》,對兼職大學生進行約束,保證用人單位的利益。“對給我們提供工作崗位的用人單位,我們不收任何費用”,對於求職大學生,他們只收取100元的押金,“這是要退還的”,此外不再收取任何費用。

這家有1000多名兼職員工的中介公司是如何盈利的呢?原來,只有在他們公司旗下的實體店內累計消費一定數額的產品和服務的大學生,才能享受中介服務,“消費金額越多,中介的增值服務就會越貼心”。

“我們現在在幾所高校附近開設了實體店,方便同學們來購物,攢積分。”他們還依託現有的快遞業務開展送貨上門服務,“以後我們計畫逐步減少實體店,依託網店實行送貨上門,這樣既方便了消費者,也減少了成本。”

如今,李海洋正忙著在石家莊多個高校聚集區複製他的商業模式,構建著屬於自己的小小商業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