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成功的背景揭密

楊瀾說過,她在上海生活,在北京交朋友,在香港做生意。北京是全國的傳媒中心,在這裡交朋友的直接效果就是她的曝光度一時無倆。這一回,楊瀾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從一個傳媒做出來的名人變成了一個做傳媒的名人。

申奧成功之後的楊瀾更加光芒萬丈,她在陳述中的表現為她提供了更高的事業台階和更廣闊的舞台,人們已經在紛紛議論她從政的潛力了。

幸運之源

年輕女人的成功在人們心目中的評價容易走極端,要么是被神話,要么是被輕視,特別是當她有一個博學又富有的丈夫時。

培根說:“一方面,幸運與偶然性有關——例如長相漂亮、機緣湊巧等;但另一方面,人之能否幸運又決定於自身……幸運的機會好像銀河,他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作為整體卻光輝燦爛。同樣,一個人若具備許多細小的優良素質,最終都可能成為帶來幸運的機會。”

個人的優良素質是楊瀾的幸運之源。從《正大綜藝》到《楊瀾視線》、《楊瀾工作室》,她一直用心,努力,從不對現狀滿足。

楊瀾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靈感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視採訪前的準備工作。1999年在上海採訪《財富》雜誌主編時,開始那位主編態度並不十分認真,但聊著聊著,他就不得不認真對待了,因為楊瀾當時的提問已經具體到:“在你就任主編之後這十幾年當中,世界財富前10名的排列有過什麼樣的變換?這些又集中反映出國際產業結構什麼樣的調整?而那些被換下去和換上來的大企業領導,又是怎么面對這種變換的?”在隨後30分鐘的採訪中,洋主編很吃驚地說:真沒想到你的“家庭作業”準備得這么好,在你之前的採訪,別的記者一直都在不斷重複著同樣的問題:“你對中國是什麼感覺”,“你對上海有何感想”。

接受過楊瀾採訪的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andrewgrove)曾總結說他來中國有兩件事出乎意料,一件就是看到聯想第一百萬台電腦下了生產線,第二就是沒有想到中國有這么出色的記者。

楊瀾在《憑海臨風》中寫到了乘熱氣球的經歷。熱氣球的操作員能做的只是調整氣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風向,而氣球的具體航線和落點,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這正是乘坐熱氣球的魅力所在——既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確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確設定的飛行都來得刺激。

“其實人生的樂趣也是如此,全在這定與不定之間。”楊瀾如是說。

楊瀾簡歷

1968年生於北京,1990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

同年從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女主持人,為中國觀眾家喻戶曉,並於1994年榮獲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1994年至1996年楊瀾赴美國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就讀並獲碩士學位。在此期間,她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導演了紀錄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倫比亞電視網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並獲評論界好評。

1996年被選入英國《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名人錄》。同年,她與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的《楊瀾視線》節目成功發行於全國52個省市電視台。

1997年4月,應聯合國副秘書長之邀,作為東亞唯一代表,出席了聯合國世界媒體圓桌會議,11月又應邀出席聯合國“97世界電視論壇”。

1997年7月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並於1998年1月推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擔任製片和主持雙重任務,採訪了多名著名時事人物。

1999年2月被《亞洲周刊》(asiaweek)評為泛亞地區20位社會與文化領袖之一。

1999年10月,離開鳳凰衛視。

2000年1月,出資4000多萬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良記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擔任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