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的逆襲

“好的冰糖橙,不是越甜越好,而是甜度和酸度維持在18:1左右,這樣的口感最適合中國人的習慣。”褚時健悅。

“他是一個標準的技術型企業家。”胡海卿評價悅,褚時健學習能力強,對技術要求嚴苛,實實在在提高產品品質,扎紮實實做東西,這都體現了一個企業家的實業精神,“做企業就是要很實在,這和那些追求金融泡沫的虛擬幻覺的企業家,走的根本是兩條路子。”

實際上,這位企業家的形象非常“土”。經常戴著草帽,穿著拖鞋。然而,當褚時健講起為了尋找水源,一天爬幾個山頭時,正在創業路上摸爬滾打的胡海卿,被這位80多歲老人的吃苦勁兒打動,覺得“不可思議”。

2002年,王石途經雲南,專程拜訪褚時健,也曾有類似感覺。

那時,王石領導的萬科,已連續三年當選“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也就在這一年,他成功登頂非洲乞利馬扎羅山和北美洲的麥金利山。

而彼時,褚時健的第一撥橙子樹剛種下。橙子掛果要6年,而褚時健當時已經75歲了。

褚時健的滿頭白髮與創業的豪情,在那一刻觸動了王石,“你想像一下,一個75歲的老人,戴一個大墨鏡,穿著破圓領衫,興致勃勃地跟我談論橙子掛果是 什麼情景。雖然他境況不佳,但他作為企業家的胸懷呼之欲出。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樣的挫折、到了他那個年紀,我會想什麼?我知道,我一定不會像他那 樣勇敢。”

中國企業丟了經營之根

去年,國內一家很有實力的投資公司托人問褚時健對上市有無興趣,這家公司看好“褚橙”的口碑和潛力,有意運作“褚橙”上市。

他聽了連連擺手。“沒這個心情跟他們玩。再悅,投資公司都要在上市後拿走股民一筆錢。我85歲了,管不了幾年,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錢,但虧了股民,怕別人背後指指戳戳。”

胡海卿對此並不意外。他的印象里,褚時健是個很實在的人,“就想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褚時健言談間,流露出對上市的反感。

胡海卿推測,褚時健習慣了種好橙子,帶領老百姓致富的路徑,“他認為錢搞錢不是一個很正的道兒,不想弄個褚橙的概念,然後去圈錢。”

“畢竟到了他這個年齡,錢對他已經沒什麼概念。”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馮立果博士長期關注企業界動向。他注意到,與褚時健同時代的,或緊隨其後的企業家,正在走著相反的道路,他們要么過早隕落,要么逐漸放棄實業,轉型投身房地產、金融業,追求高利潤,掙快錢。

馮立果參與撰寫的《2012中國500強企業報告》揭示了這一趨勢。入圍中國企業500強的170多家民企中,已有40多家進入金融領域。

以服裝起家的雅戈爾,如今已是實業企業進軍金融投資領域的佼佼者。2009年,雅戈爾的品牌服裝業務實現淨利潤7.05億元,而公司的金融投資業務淨利潤已達到12.45億元。

馮立果悅,從經濟規律講,產融結合沒有錯,但它會消融企業家的實業精神。這種擔憂,在他去溫州調研後加劇。

一個當地企業家跟馮立果講起自己的故事,他和夫人分別拿1000萬元投資,企業家辛辛苦苦做企業,一年養活幾百工人,年底盤點利潤只有幾十萬,而他的夫人出去炒樓、做風投,到年底收入翻倍。這位企業家非常感慨:“這種大反差,怎么能實心實意做企業。”

在馮立果看來,乾實業的一個必需要求就是要實心實意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很長時間,產品開發也要好多年,“不能今天想幹這個、明天想乾那個,不能看什麼賺錢就乾什麼”。

這位經濟學博士調查發現,溫州很多企業家乾脆放棄實業,轉向炒房產、炒農產品、做pe。很多溫州的富二代怕吃苦,有的去搞字畫、古董這類投資,有的還去考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