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留學教父”的華麗轉身

俞敏洪:“留學教父”的華麗轉身

問問那些有出國打算的中國學生,也許每一個都熟知俞敏洪這個名字,當他現身於美國或加拿大的街道時,常常會被一些中國留學生認出來,心悅誠服地稱呼他為“留學教父”。作為一名教師,兼商人,俞敏洪在十多年間將新東方從一間教室、十幾個學生的培訓作坊,發展成為影響全國、融資上市的龐大教育集團,或許是他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

出生草根

當一個人被視作成功者,他的每一個故事都會成為註腳。俞敏洪在演說中經常講到,只有兩種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種是經過生活嚴峻的考驗,經過成功與失敗的反覆交替,最後終於成大器,另一種沒有經過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術方面達到了頂尖的地步。誠然如此,他無疑屬於前者。

俞敏洪出生於60年代初的江蘇農村,他因英語培訓成名,卻因為英語成績差勁兩次高考落榜。他說自己從那時開始與英語較上了勁。1980年,第三次參加高考的俞敏洪終於上了大學,諷刺的是,錄取他的是北京大學西語系。即便如此,當時也沒人想到俞敏洪將來會成為什麼樣子。進入北大後,他因為肺結核病休學一年,因為國語不標準,只能在差班上課。

土裡土氣、智商平平,是俞敏洪當時的公認形象。他的高三補習班同學、現任北大新東方校長周成剛後來調侃,自己苦苦奮鬥了二十幾年,想不到最後竟要受制於他。俞敏洪自嘲,5年的大學生涯,大家認為他是最沒出息的一個,也沒有一個女孩正眼看過自己。

這些故事是俞敏洪日後經常在公開場合對別人提起的,他想要表達的是:不甘困苦、笨鳥先飛,就一定有成功的機會。事實上,俞敏洪當時還並未萌發出創立一大攤子生意的遠大夢想,但他的確是個願意為生活做出改變的人。大學畢業後,俞敏洪的大部分同學出國留學,他因為學業不出眾“只能”留校擔任一名普通老師。在“下海”浪潮席捲的那個年代,對於接觸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這是一份無聊的工作。經過3年的申請,他終於也被美國一所大學接受。

成功總是被各種偶然包裹,這就是新東方創立的最初動機。俞敏洪為了攢錢出國,張羅起一間淹沒在建築工地中的培訓作坊。

第一次轉身

其餘,起初俞敏洪並非一個純粹的企業家。1991年因開辦輔導班而被北大以不務正業為名全校通報批評後,他才最終下定決心,投身商海。

平心而論,無論是俞敏洪還是新東方,早期並沒形成任何現代意義上的商業邏輯和遠景規劃。俞敏洪甚至表示,自己有時會後悔把新東方做成今天這么大。他當初的構想只是在北京做成年收入一兩百萬的精品機構,把精華人物都集中到那裡,有限制地發展,因為小範圍內也能實現理想,無論轉型還是放棄,也比較容易。

從課外作坊到教育集團,俞敏洪的發家經曆始終被當作新東方天然的形象宣傳片,他時常用加強版的心靈雞湯讓台下的新東方學員們熱血沸騰,增加後者對於這個品牌的崇拜。1993年底,“寄人籬下”的北京新東方學校正式獨立註冊成立,憑藉搶占市場先機的優勢和留學生群體的逐漸擴大,1995年底,新東方學生已經突破1.5萬人次。

直到這個時候,俞敏洪才真正被“逼上梁山”。從1995年到2000年,他陸續邀請了杜子華、徐小平、王強、胡敏、包凡一、何慶權、錢永強、江博、周成剛等一大批日後響噹噹的人物加入新東方,共同創業。

“當時野心太大了,現在留給我的是難以承受之重。當你發現自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難以承受之重的目標後,煎熬和痛苦便呼嘯而至。新東方是一條不歸路,讓我不得不走下去。”這是俞敏洪總結的創業體會。日後,王強回憶說自己選擇放棄貝爾實驗室工作回到國內與俞敏洪創業,並非因為俞敏洪身上的商業才幹,而是看重他的誠懇和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