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兒時顯露的創業天賦

“教育界現在正熱衷探討‘第十名現象’,說的是,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成績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幾個,有望成為日後最出人頭地的一個。我現在想想,丁磊這個個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現象’的。”江鴻老師這么評價他的老同學。

比爾·蓋茨

童年時期——即使成了了大人——比爾也不修邊幅。據說為了改此習慣,瑪麗為他制定了一周著裝計畫。周一上學他穿藍色裝,周二綠色,周三棕色,周四黑色,等等。周末用餐時間也布置得細緻入微。每件事都要井井有條。比爾·蓋茨討厭浪費時間,無論是在工作中或閒暇時。

在比爾家中的餐桌上討論總是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那是個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比爾回憶道。

比爾的同代人,即使是在那個年齡,都能看出他的與眾不同。每年,他和朋友們都要去夏令營。比爾特別喜愛游泳運動等。他的一位在夏令營的朋友回憶道,“他絕不會是個不足掛齒或無足輕重之人。我們都曉得比爾比我們聰穎。甚至在更早的時候,當他九、十歲時,言談就如同成人一般他說的話有時我們感到高深莫測。

數學和自然方面比爾比同班同學也更勝一籌。他需要上一所對他充滿挑戰的學校。隨即父母決定送他去湖畔中學—一所專門招收超常男生的學校。這是西雅圖一所限制最嚴的學校,它以嚴格的課程要求而著稱,是個“連啞童都聰明的”地方。

李嘉誠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著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裡。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拚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儘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國小徒。李嘉誠到這裡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伙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國西部一個叫做奧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時候,正是家裡最困難的幾年。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投資股票血本無歸,家裡生活非常拮据,為了省下一點咖啡錢,母親甚至不去參加她教堂朋友的聚會。

巴菲特自小就覺得數字是非常有趣的東西,並顯示了超常的數字記憶能力。他能整個下午和小夥伴拉塞爾一起,記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汽車牌照號碼。到了晚上,他們又開始重複自認為有趣的遊戲:拉塞爾在一本大書上讀出一大堆城市名稱,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個報出城市的人口數量。

巴菲特的一個朋友回憶說,5歲時,巴菲特在家外面的過道上擺了個小攤,向過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後來,他改為在繁華市區賣檸檬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