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

有人會問,這有問題嗎?誠然,這也是“我想要什麼”,但卻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產線,試圖把所有年輕人都打磨成一樣的面孔。“想要什麼”不應只關乎俗世的職業、功名,它應該切合更深層次的命題、人本身的掙扎和探索,即——我是誰?

你是誰?想拿遍大學裡所有的獎學金,想過上物質豐裕的生活,想獲得一個高薪的職位,想在北京四環內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誰?

為什麼那個願意在一切可能的物體上塗塗畫畫的傢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職員,只因大家都說,自由畫家的生活沒有穩定保障?

為什麼那個立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姑娘,進入了國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記者收入不如國企高?

你是誰?我是說,剝離掉一切外界賦予你的定位和枷鎖,隔離開所有父母長輩試圖左右你、干涉你的聲音,忘掉全部大眾傳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經輸出給你的價值判斷,你又是誰?你軀殼之內那個砰砰亂跳、嗡嗡作響的他、她、它,是誰?

世事多舛,你來何乾?

20歲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朧知道自己是誰,對什麼事感興趣吧?如果連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災難了。

知道對什麼事感興趣,就一點點做起來吧。無論多少聲音試圖扭轉你,說你熱愛、著迷的這件事情,沒錢途、沒前途、沒發展、沒出息,都請悠悠的對他說:fuck off,this is my own life.

不為什麼,因為熱愛。千金難買熱愛。

我曾把幾年來寫過的一些文章發給丹青老師看。他很高興,回信說,文辭再沉靜一些就更好了,但就這么慢慢寫起來吧。他沒有說,你要在筆頭功夫上多努力,他日成為著名的記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歡這件事,就慢慢做吧。

去哪裡,不重要。

朋友問我,以後想做一個出色的記者嗎?我說,不知道。他詫異,你不是混傳媒圈嗎?我亦詫異,為什麼要在20歲出頭的年紀給自己的人生下一個定義呢?定義即枷鎖,即畫地為牢。難道這個年紀,不應該是盡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觸角,去觸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並觀察豐富、蘊藏無限可能性的世界么?

下了定義,即關上了可能性的大門。你怎知日後不會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奮的事情?你才20多歲,20多歲,20多歲。我為什麼不能去做職業旅行家?為什麼不能去做ngo?為什麼不能在碼了幾年字後,突然迷上了攝影?為什麼不?

閱讀名人傳記,好處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關鍵時刻的抉擇,參照自己的生活;而負面效果卻可能更致命——“從小立志做一名……”。

若你回頭梳理自己的人生履歷,花些心思,會看到一條似乎清晰的軌跡和路線,進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著這樣的路一步步走來的,原來我從一開始就是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啊。如果你寫過申請學校的ps,可能有類似體驗。但,這或許是欺騙性極強的“假象”——回望過去履歷難免會總結、歸類,拎出一條主線來並不困難。很可能,你從一開始並不是想成為這樣的人,甚至並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樣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著興趣走過來了。

是的,是興趣,而不是規劃——“從小立志做一名……”。

若日後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電遊玩家,我在個人傳記里也可以深情回顧“我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職業電子遊戲玩家”,因為我4歲開始玩電子遊戲,至今仍不輟,算得上發燒友。

莫忘了,馮唐年輕時是個詩人、文藝青年,後來修了婦科博士,再後來做了諮詢公司,現在又做了實業。

莫忘了,老羅直到27歲之前,還認為自己終生跟“老師”和“英語”這兩個詞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