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機會還是主動出擊

小羅對公司很失望。他在這裡兢兢業業地工作好幾年,論技術、論能力、論敬業、論用功,有誰能強過他?想不到,晉升主管的機會,卻給了比他晚來一年的同事。小羅看不出同事哪點兒勝過自己,“除了在領導面前比我會來事兒吧。”

聽完他的遭遇,小羅的朋友問了一句:“你那個同事當主管,有沒有什麼不夠資格或者違規提升的地方?”小羅遲疑一會兒,倒也想不出來。朋友建議小羅主動一點,讓上司了解他都做了些什麼。就算這次升不上去,看看能不能爭取到別的機會,或者至少下次有機會的時候,上司能想起他。

這個建議讓小羅犯了難:“主動去要,這我怎么好開口?”對他來說,這比攻克一道技術難題更困難。

工作出色就能自然升遷嗎

不容易主動爭取的人,往往內心藏著對外界的期待。曾聽一位職業人表示:希望公司能這樣,工作出色就會自然升遷,不用我操其他的心。

如果這是一個人選擇工作時不可或缺的條件,沒問題——想要堅持某些內心的標準,可以廣泛搜尋,找到符合這個標準的工作,再投身進去。畢竟,在人和機構雙向選擇的過程中,職位的發展空間如何?單位的工作氛圍怎樣?重視員工什麼素質?升職加薪要看哪些條件?……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攤開來問。國外有人建議大學畢業生做第一份工作前,最好面試不少於25家機構,相信也是為了更加知己知彼,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已經進了一家不符合理想的機構,就有必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了。若仍然無意間堅持對環境的期待,這讓人好奇,這樣的期待來自哪裡?不少人有類似的想法: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習慣了老師主動關心,工作以後不自覺地就以為,我做了什麼事情,上司都應該看得見,不用我說。可是,等自己成為領導時才發現:要管10個、20個人的時候,你也注意不到每個人幹的每件事兒……

這些,若早一點明白會更好吧?進入職場後,所處的環境變化了,總在期待當前環境符合自己過去的習慣或想像,那表示想要停留在過去,還沒有真正面對和融入今天的現實。準備好的人,更容易得到機會;不能面對現實,顯然談不上準備好。一方面抱怨沒有得到想要的機會、肯定、認可,另一方面,卻難以著手去主動爭取機會、展現自己、贏得肯定,這尤其讓人覺得是個悖論。

習慣等待機會,卻不習慣主動爭取或展現長處,對自己的不利是顯而易見的。有位工作多年後升至中層的職業女性感慨:“我就是那種只會做事不會表現自己的人,這樣其實對自己不好。老闆注意不到你,他會比較晚認識你的價值。”

做事之外你還需要多點溝通

渴望得到機會,渴望自身的價值被認可,是人之常情。想要什麼,並全力以赴,則是成事兒的常規。當過去的期待、過去的習慣,並不支持今天的目標時,你仍不肯改變,這就相當於自身的成長停止了。工作除了用來謀生之外,原本也是完善自己、創造價值的途徑,如果一個人不成長,何時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呢?

當然,成事兒往往需要多個條件同時具備,就像聯考錄取是看幾個學科的總分,不只看單科分數一樣。對於想在職場上獲得認可的人來說,一方面做出成績,另一方面讓公司或上司了解你的業績、實力、潛力,兩者都不能少。能做事的人,前者已經具備;在擅長做事的基礎上,稍微增加一點主動性和靈活性,會如虎添翼。

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中,你可能需要放下一些錯誤的觀念:比如,主動去表功不太好,主動提要求很沒面子,跟上司走得太近涉嫌拉關係、阿諛奉承等等。其實,只要業績、實力是真的,本人出來展現真相,並無不妥。但凡這個人做到的事情值得更高的回報,那盡可以君子坦蕩蕩,想要直說。

職場中,有人會在績效考評會談或任何適當的與上司交流的場合,誠懇說明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學到什麼東西、下一步有何打算,直接表明想要承擔更多責任的意願。同時,也要了解上司的看法、反饋、忠告、指導建議,包括在暫無機會升遷時,明確請教上司若要得到某個機會,自己還需具備或創造什麼樣的條件……這些純屬正常的職場溝通,跟拉關係奉承,還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