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亮:一個普通IT人的十年回顧(上)

金旭亮:一個普通it人的十年回顧

作者簡介:金旭亮於1989年與超級解霸的開發者梁肇新同時邁入廣西大學的校門,卻走了一條與其不同的路。1994年起開始自學計算機專業本科課程,並開始編程,從未間斷,迄今已逾10年,仍對軟體痴心不改。2002年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套用技術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講程式設計系列課程。2003年在csdn論壇發表自傳——《一個普通it人的十年回顧》,細訴自己的坎坷學習經歷,言辭激昂澎拜,感染了無數學子之心。發表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先後收到近千封國內外郵件,對作者經歷與觀點讚嘆不已。以下是全文。

今年是我大學畢業滿10年的日子,也是我投身it技術的第10年。一直想能對過去的經歷做些回顧與反思,以更好地走向未來,但總沒有下筆。剛好csdn舉辦“講述程式設計師的故事”徵文,這件事成了一個引子,我終於趁著暑期有時間,敲了一天鍵盤,便有了這篇人生自述。

1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比較長的一個階段,10年之後,同期大學畢業的同學情況差異之大,讓人嘆息命運之變幻莫測。

我在此記錄下了我的生活足跡,由於時間較長,有些事記得不太清了,但我是儘量真實的記錄當時的情況,有興趣看我這篇長文的人請把我看成是一個在你我中間一塊生活,一起喜怒哀樂,一起努力的平凡人,相信我們之間會有很多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

從1994到2003,不知不覺之間,我已在計算機技術的世界裡沉浸了十年。有位哲人說過:如果一個人能用十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研究一門學問,或學習一門手藝,或從事一個職業,他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我天資平庸,但哲人的話是有道理的。我用十年的時間先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程式設計師,再成為了一個重點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大學教師。十年磨一劍,驀然回首,年華如水,青春如歌!

我父母都是城市中的平民,家境僅能解決溫飽,我想我可能代表了中國社會的一大類青年,我的經歷與體會可能會對許多條件並不好的年輕程式設計師有所啟示:只要努力,天資差與環境不好都是可以克服的。因為我不是牛人,所以我不能教你如何成為牛人,我只是儘量真實地寫下我的經歷與感觸,寫一個平凡人的努力過程。我為我是一個軟體開發者而自豪,為我從事的教書育人的事業而自豪,並願意為中國落後的軟體業盡己菲薄之力,為此,我人生無悔!

我想分為三部分講述我的人生經歷:上篇–學習人生:主要是我學習計算機技術的經歷與感觸,時間跨度大約是從1994~1996年;中篇–艱難人生:主要是我流跡社會,失業一年半,三次考研的痛苦經歷;時間跨度大約是從1997~1999年;下篇–實踐人生:主要是我的技術實踐經歷:在公司打工,開發軟體,畢業求職與教書生涯,時間跨度是1999~2003。

上篇:學習人生

一、計算機是什麼東西?

我是七十年代初在中國出生的那一代人,等我們長大開始讀書時,文革已經結束,相對於我們的兄長,從我們這一代開始,以後出生的孩子都能受到較為正規的教育,這是我們幸運的地方。

也就是我們上國小的時候,七十年代末,以美國為技術資源中心的計算機技術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迅猛發展,這時正是世界性的“軟體危機”極為嚴重的時候,計算機技術各方面都在醞釀著新的突破,而此時比爾·蓋茨也正在準備構建他的明日微軟帝國。

七十年代末與八十年代初,在我們的生活中,看不到一點計算機技術的影子,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99%以上的人連“計算機”這個詞恐怕都沒聽說過,中國游離於信息技術大門之外。

在“振興中華”成為時代主鏇律的八十年代,整箇中國真的是呈現出一種勃勃的生機,這是一個民族在經歷百年恥辱,十年挫折之後的再起步,象一些老歌—《金梭與銀梭》、《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就是當時青年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的體現。這種環境下,對於正在成長中的我們這一批少年,在潛意識中有極為深刻的影響,我們認為愛國與振興中華是天經地義的事,並且成為了努力學習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