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歷史

黃酒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可稱獨樹一幟。 黃酒產地較廣,品種很多,著名的有紹興加飯酒、福建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蘇丹陽封缸酒、無錫惠泉酒、廣東珍珠紅酒、山東即墨老酒、蘭陵美酒、秦洋黑米酒、上海老酒、大連黃酒等等。但是被中國釀酒界公認的,在國際國內市場最受歡迎的,能夠代表中國黃酒總的特色的,首推紹興酒。

紹興酒有悠久的歷史,從春秋時的《呂氏春秋》記載起,歷史文獻中紹興酒的芳名屢有出現。尤其是清代飲食名著《調鼎集》對紹興酒的歷史演變,品種和優良品質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在當時紹興酒已風靡全國,在酒類中獨樹一幟。紹興酒之所以聞名于海內外,主要在於其優良的品質。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讚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調鼎集》中把紹興酒與其他地方酒相比認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飲之令人發渴,而紹酒獨無;天下酒甜者居多,飲之令人體中滿悶,而紹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為上品,非私評也”。並對紹興酒的品質作了“味甘、色清、氣香、力醇之上品唯陳紹興酒為第一”的概括。這說明紹興酒的色香味格四個方面已在酒類中獨領風騷。

紹興酒有正式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在越王勾踐之時。公元前 492 年,越王勾踐為吳國所敗,帶著妻子到吳國去當奴僕,《吳越春秋》記,當群臣們送句踐到浙江邊上時臨水祖道,大夫種前為祝,在送別中有:“臣請薦脯,行酒二觴。”當勾踐仰天太息,舉杯垂涕,默無所言時,文種再次敬酒“觴酒暨升,請稱萬歲”。這似乎是第一次在古籍中正式提到紹興酒。

在吳三年,勾踐受盡屈辱,最後終於取悅於夫差,於是吳王大縱酒於文台,勾踐上酒辭“奉觴上千歲之壽”,“觴酒暨升,永受萬福。”這一番卑辭以酒為禮,而取得了勝利。勾踐回到越國,決心奮發圖強,報仇雪恥。為了增加兵力和勞動力,勾踐曾經採取獎勵生育的措施。據《國語 . 越語》載:“生丈夫 ( 男孩 ) ,二壺酒,一犬; 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把酒作為生育子女的獎品。成書於秦始皇八年 ( 公元前 239 年 ) 的《呂氏春秋 · 順民篇》記載,越王勾踐出師伐吳時,父老向他獻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與將士們一起迎流共飲,於是士卒感奮,戰氣百倍,歷史上稱為“簞醪勞師”。

宋代嘉泰年間修撰的《會稽志》說,這條河就是現在紹興市南的投醪河。醪是一種帶糟的濁酒,也就是當時普遍飲用的米酒。這種酒與今天的紹興酒不同,但它無疑是今天紹興酒的濫觴。以上關於勾踐的這些記載說明,早在 2500 年前的春秋越國時代,酒在紹興已經十分流行。

西漢承秦末大亂之後,減輕勞役賦稅,與民休息,促進了農業生產,也活躍了工商業。天下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酒的消費量相當可觀。為了防止私人壟斷,也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漢武帝天漢三年 ( 公元前 98 年 )“ 初榷酒酤 ” ,和鹽鐵一樣,實行專賣。這是後來歷代酒類專賣和徵收酒稅的起源。紹興地處東南,不產稷粟, 向以稻米為釀酒的原料.所以當時紹興地方所產之酒,雖不如今天的紹興酒那樣馳譽遐邇,但無疑是屬於上乘的。

東漢時期,會稽郡在越國時期開發富中大塘,興建山陰故水道、故陸道基礎上,進一步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公元102—115年在今禹陵鄉一帶建造了大型滯洪水庫洄勇潮,從此使紹興水利從小型水庫跨入大型水庫,至永和五年 (140 年 ) 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眾圍堤築成鑑湖,把會稽山的山泉匯集於湖內,為紹興地方的釀酒業提供了優質、豐沛的水源,對於提高當地酒的質量,成為以後馳名中外的紹興酒起了重要作用。

魏晉之際,司馬氏和曹氏的奪權鬥爭十分激烈、殘酷,氏族中很多人為了迴避矛盾尖銳的現實,往往縱酒佯狂。會稽是當時大郡,名士雲集,風氣所及,釀酒、飲酒之風大盛。據《晉書》所載,有一位山陰人孔群,“性嗜酒,……嘗與親友書云:‘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不足了麴櫱事。'”一年收了 700 石糯米,還不夠他做酒之用。這自然是比較突出的例子,但情況可見一斑。這期間,在紹興生髮出不少千載傳誦的佳話。穆帝永和 九年 (353 年 ) 三月初三日,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的盛會,乘著酒興寫下了千古珍品《蘭亭集序》,可以說是紹興酒史中熠熠生輝的一頁。他兒子王徽之“雪夜訪戴”的故事,也可以說是紹興酒史中的一段佳話。

從有文獻記載的春秋時期開始,經過了一千多年,到南北朝時,紹興地方所產的酒,已由越王勾踐時的濁醪演變成為“山陰甜酒”。清人梁章矩在《浪跡三談》中認為後來的紹興酒就是從這種“山陰甜酒”開始的,並說:“彼時即名為甜酒,其醇美可知。”今天的紹興酒也是略帶甜味的,儘管愛喝紹興酒的人並不喜歡甜味太重,但就紹興酒本身來說,確實是質愈厚則味愈甜,如加飯甜於元紅,善釀又甜於加飯。如果我們把善釀叫作“紹興甜酒”,也未始不可。而且這種甜酒冠以“山陰”二字,以產地命名,自必不同於一般地方所產。由此不難推想,紹興酒的特色在南朝時已經形成。 唐宋時期紹興酒進入到全面發展的階段。唐時,紹興稱越州,又是浙東道道治所在。經濟的發展,山水的清秀使這裡成為人們嚮往之地。許多著名詩人如賀知章、宋之問、李白、杜甫、崔穎、孟浩然、劉長卿、秦系、嚴維、白居易、元稹、方乾、張 喬等等,或者是紹興人,或者在紹興作過官,或者慕名來游,他們和紹興酒都有過不解之緣。“酒中八仙”之首的賀知章,晚年從長安回到故鄉,寓居“鑑湖一曲”,飲酒作詩自娛。張喬《越中贈》一首有句云:“東越相逢幾醉眠,滿樓明月鏡湖邊。”與知己暢飲紹興美酒,飲賞鑑湖月色,又是多么令人適意的賞心樂事。

自穆宗長慶年間 (82l 一 824 年 ) 起共 7 年,元稹在越州任刺史兼浙東觀察使,此時白居易已為杭州刺史。兩人自青年訂交,是詩壇知己。在僅隔一條錢塘江的鄰郡為官,互相酬唱甚勤。紹興的山水,紹 興的酒,成為他們這段時期創作中的重要內容。

宋代把酒稅作為重要的財政收入。在政府的鼓勵和提倡下,原來已有深厚基礎的紹興釀酒事業自然更為發展了。據《文獻通考>所載北宋神宗熙寧十年 (1077 年 ) 天下諸州酒課歲額,越州列在十萬貫 以上的等次,較附近各州高出一倍。南宋建都臨安 ( 今杭州 ) ,達官貴人云集,西湖游宴, “ 直把杭州 作汴州”,酒的消費量很大。賣酒是一個十分掙錢 的行業,當時紹興城內酒肆林立,正如陸遊說的,“城中酒壚千百家”,“傾家釀酒三乾石”。酒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由於大量釀酒,原料糯米價格上漲,據《宋會要輯稿》所載,南宋初紹興的糯米價格比粳米高出一倍。糯米貴了,農民種糯米的自然多了。南宋理宗寶慶年間 (1225—1227 年 ) 所修的《會稽續志》引孫因《越問》說,當時紹興農田種糯米的竟占 3 / 5 ,到了連吃飯的糧食都置於不顧的地步。這種情況幾乎一直沿續到明朝,以致連徐渭都發出了“釀日行而炊日阻”的感嘆,但反過來卻正反映了紹興釀酒業之興盛。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