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工藝-唐宋期間的釀酒技術

一 文獻資料簡述

唐代和宋代是我國黃酒釀造技術最輝煌的發展時期。釀酒行業在經過了數千年的實踐之後,傳統的釀造經驗得到了升華,形成了傳統的釀造理論,傳統的黃酒釀酒工藝流程,技術措施及主要的工藝設備至遲在宋代基本定型, 唐代留傳下來完整的釀酒技術文獻資料較少,但散見於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資料則極為豐富。宋代的釀酒技術文獻資料則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

在我國古代釀酒歷史上,學術水平最高,最能完整體現我國黃酒釀造科技精華,在釀酒實踐中最有指導價值的釀酒專著是北宋末期成書的《北山酒經》。

《北山酒經》共分為三卷,上卷為"經",其中總結了歷代釀酒的重要理論,並且對全書的釀酒,制曲作了提綱契領的闡述。中卷論述制曲技術,並收錄了十幾種酒麴的配方及製法。下卷論述釀酒技術。《北山酒經》與《齊民要術》中關於制曲釀酒部分的內容相比,顯然更進了一步,不僅羅列制曲釀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對其中的道理進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論指導作用。

如果說《北山酒經》是闡述較大規模釀酒作坊的釀酒技術的典範,那么與朱肱同一時期的蘇軾的《酒經》則是描述家庭釀酒的佳作。蘇軾的《酒經》言簡意駭,把他所學到的釀酒方法在數百字的《酒經》中完整地體現出來了。蘇軾還有許多關於釀酒的詩詞,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

北宋田錫所作的《麴本草》中,載有有大量的酒麴和藥酒方面的資料,尤為可貴的是書中記載了當時暹羅(今泰國所在)的燒酒,為研究蒸餾燒酒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大概由於酒在宋代的特殊地位,社會上迫切需要一本關於酒的百科全書方面的書,北宋時期的竇苹寫了一本《酒譜》,該書引用了大量與酒有關的歷史資料,從酒的起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溫克(指飲酒有節),亂德(指酗酒無度),誡失(誡酒),神異(有酒有關的一些奇異古怪之事),異域(外國的酒),性味,飲器和酒令這十幾個方面對酒及與酒有關的內容進行了多方位的描述。

大概成書於南宋的《酒名記》則全面記載了北宋時期全國各地一百多種較有名氣的酒名,這些酒有的釀自皇親國戚,有的釀自名臣,有的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庫,也有的出自民間,尤為有趣的是這些酒名大多極為雅致。

二、《北山酒經》中的釀酒理論

《北山酒經》借用"五行"學說解釋穀物轉變成酒的過程。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上述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在《北山酒經》中,朱肱則用 "五行"學說闡述穀物轉變成酒的過程。朱肱認為:"酒之名以甘辛為義,金木間隔,以土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也,投___所以要甜也)。所謂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水之酸,合土作辛,然後知投者,所以作辛也。"

"土"是穀物生長的所在地,"以土為媒",可理解為以土為介質生產穀物,在此"土"又可代指穀物。"甘"代表有甜味的物質,以土之甘,即表示從穀物轉變成糖。 "辛"代表有酒味的物質,"酸"表示酸漿,是釀酒過程中必加的物質之一。整理朱肱的觀點,可發現當時人們關於釀酒的過程可用下面的示意圖表示之:

土→穀物→甘→辛
↓↑ ↑
水———→酸—

在這一過程中可明顯地看到釀酒可以分成二個階段,即先是穀物變成糖(甘),然後由糖轉變成酒。(甘變成辛)。

現代釀酒理論闡明了穀物釀酒過程的機理和詳細步驟。從大的方面來說也是分為二個階段,其一是由澱粉轉變成糖的階段,由澱粉酶,糖化酶等完成; 其二是由糖發酵成酒精(乙醇)的階段,由一系列的酶(也稱為酒化酶)完成。

現代理論和古代理論二者是相通的,只不過前者是從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機理來闡述的,後者是從酒的口感推論出來的。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