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高味濃八仙茶

 詔安縣是因其處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南亞熱帶自然條件,適宜茶樹生長,具有400年的產茶,形成了傳統的閩南烏龍茶採制加工工序和品質特色。主產茶區秀篆鎮與全國十大名茶“鳳凰水仙”原產地“鳳凰山”毗鄰;20世紀30年代成為福建閩北“武夷岩茶”和安溪“鐵觀音”銷往廣東乃至東南亞各地的陸上棧道。
解放後詔安縣茶葉生產有過兩次發展高潮:六十年代開發萬寶山,開荒種茶,從安溪、武夷山引進茶樹良種擴種數千畝;八十年代開始大面積種植本縣選育的八仙茶茶園二萬多畝;九十年代末與解放初相比,全縣茶園面積擴在20倍,茶葉產量增加60倍,茶葉產值增長200多倍,詔安縣形成了漳州市第二產茶大縣。
1965年在本縣秀篆鎮與廣東毗鄰的凹背畲高山茶園中發現有性茶種繁殖的變異株,將其移種到茶站茶樹品種園內,採用單株選種法,按烏龍茶良種標準,經三年篩選出綜合性狀優異的單株,1968年在汀洋茶場進行短穗扦插育苗,後逐年繁育推廣,在同行專家的熱情幫助和精心指導下,育成無性系烏龍茶新品種。
1982年市科委組織有各縣農業、茶廠、茶站等技術人員參加的新品種鑒評會,因該茶種育於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場,命名為“八仙茶”,1985年八仙茶選育參加全國烏龍茶學術研討會學術交流,在肯定八仙茶選育成果的同時,決定進行省級鑑定,1986年11月福建省農業作物品種審定為省級良種後,被推薦參加全國首批茶樹良種區域試驗,八仙茶在湖南、廣東兩省茶葉進行為期六年的試驗研究。
1994年1月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批為國家級茶樹良種(GS1302-1994)是建國以來唯一新選育的國家級烏龍茶良種。
八仙茶萌芽早、產量高,制烏龍茶香氣高銳(品種香突出),茶味農厚耐沖泡,回味甘爽持久等特點,原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浙農大教授莊晚芳先生生前認為“八仙茶品質優異,香味堪與鐵觀音相媲美”。八仙茶榮獲中國新名茶獎、農業部優質茶、福建省名茶、海峽兩岸烏龍茶品評會頭等獎,八仙茶編入《中國茶樹品種志》,入選農業部編印的《中國名優茶選集》一書。“八仙茶選育和推廣”項目獲福建省1989年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福建省科技成果展覽會金獎,農業部八五農業科技成果展覽會上展出詔安八仙茶。
八仙茶投產後(一般種植後第五年起)平均產量乾毛茶2700公斤/公頃,年產值6萬元/公頃,純收入3萬多元/公頃;比梅占、毛蟹茶種產量增加40%,產值增加一倍多,效益則提高4--5倍。湖南省茶葉試點的四至六齡八仙茶園年產值達7.5-15萬元/公頃,經濟效益是十分可觀的。
十多年來詔安縣累計繁育八仙茶苗2億多株,除本縣種植外,還供應閩、粵、桂、蘇、湘、川等六省72個縣(市)種植近8000公頃,已成為新的烏龍茶當家品種,這些茶園投產後,年產值可達4億多元,年增稅利2億多元,且經濟效益可延續數十年。
詔安縣累計種植八仙茶2.8萬畝,1998年產八仙茶2500噸,產值6000萬元,成為本縣農業支柱產業。針對眼下出現的八仙茶種植面積萎縮,產品質量下降,經濟效益滑坡的現象,提出鞏固茶園面積,提高產品質量,發展深加工,開拓市場,依靠科技創品牌,增效益。重點制定八仙茶省級地方標準,迎接省技術質量監督局下達的詔安縣八仙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的驗收。在獲準綠色食品使用志記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八仙花綠色食品系列產品,使果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詔安是產茶之鄉,也是飲茶之鄉,以茶待客這種講究又高雅的習俗世代相傳,遍及民間。源於閩南和廣東潮汕地區的“小罐茶”烏龍茶功夫茶的獨特泡方法,在祖國茶文化的茶藝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