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吃怪之過橋米線人人愛


  米線是雲南人民最喜愛的名特小吃之一。米線在雲南生產始於(宋)大理國時期(937—1722),地處滇中的玉溪,也有“米線節”,其吃法有涼、熱兩類。涼吃,稱為“涼米線”,一般以醬、醋、蒜末、花椒油、蔥花、核桃(或花生)搗碎作調料,拌均即可吃;熱吃,又分大鍋、小鍋或鹵、炒等吃法。最為講究的吃法,要數“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有兩說:一為起源蒙自南湖的“過橋米線”結情,另一為清鹹豐年間,建水興寶樓蒜羊肉吃法之說。隨後,在錫都——箇舊興盛起來。1920年,箇舊人孫法到昆明開設“仁和園”餐館,專門經營過橋米線,過橋米線開始在昆明安家。據1945年出版《昆明導遊》“滇味食館”中仁和園條記載:“仁和園,為三牌坊腳一家相當老牌的食館,飯菜麵點齊全,上午夜間過橋米線,為特產。所謂過橋者,設雞湯一碗,如佛水,另切生腰、魚、雞等片,及生菜、滑米線(即光米線)於湯中燙而食之。由此碗入彼碗如過橋然故名。亦有加生雞蛋者。該館以此為主,但有人謂不及羊市口之某無名店,該店專賣過橋米線,為滇人所習知者,但始終不掛招牌。”據筆者考證,應指於1923年在羊市口開設的德鑫園。德鑫園到50年代公私合營後,仍經營“過橋米線”,生意不錯。1961年,秋郭沫若先生到昆明,品嘗了“過橋米線”後,十分讚賞,在詠《茶花詩》中把過橋米線譽為“瑰麗的山茶”。1978年,“過橋米線”獲商業部“金鼎獎”,隨後,護國飯店還打出“金鼎獎”的“過橋米線”招牌。同時,玉溪街的小鍋米線、端仕街的鹵米線、福華園、建新園等老字號的過橋米線,至今仍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過橋米線餐館幾乎遍及全省,而且生意不錯,故有到“雲南吃怪,過橋米線人人愛”之說。
  “過橋米線”的製作,米線,以優質秈米為主要原料。後形成了乾法、濕法和乾濕法三種工藝流程。其中,乾濕法米線潔白纖細,柔軟而有韌性,質地均勻,是目前雲南工業化生產鮮米線採用的主要工藝。但按習慣老昆明人卻喜歡吃濕法製作的米線,俗稱“酸漿米線”。
  米線吃法簡單、多樣,涼熱皆宜,均極可口。大眾化的吃法有涼米線、小鍋米線、大鍋米線、鹵米線、炒米線、“過橋米線”等。涼吃,以豆花米線著稱;熱吃無論大鍋、小鍋米線十分講究罩帽,有燜肉、脆哨、雞絲、腸旺等。“過橋米線”,稱為“無火烹飪”,更富有地方特色。
  目前過橋米線主要以吉鑫園滇味城、過橋園、過橋都、建新園、德鑫園、橋香園、新世界餐廳、世博吉鑫園等較有特色。
  “過橋米線”,被譽為“無火烹飪”,堪稱“雲南美食第一味”,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又便於規範化,實現產業化、科學化,成為“東方的麥當勞”。現有關單位和部門正著手認真的研製,準備在全國進行連鎖推廣。我們深信“過橋米線”在不久的將來,將在祖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得到推廣,去拓展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