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食文化


中南地區位於我國中部偏南的適中部位,史稱“湖廣”和“南粵”;中南地區的主食多系大米,部分山區兼食番薯、木薯、蕉芋、土豆、玉米、大麥、小麥、高粱或 雜豆。鄂、湘、閩、台、粵、港的小吃均以精巧多變取勝,在全國各占一席之地; 壯、黎、瑤、畲、土家、毛南等族善於製作冬粉、粽粑和竹筒飯,京族習慣 於用魚露調羹,高山族用大米、小米、芋頭、香蕉混合飲更見特色。中南人的食性 普遍偏雜,有“天上飛的除了飛機,水上游的除了木器廠船,地上站了除了板凳,什麼都吃”的誇張說法。由於“花草蛇蟲,皆為珍料,飛禽走獸,可成佳肴”,所以該區的居民幾乎不忌嘴,烹調選料廣博為全國所罕見。

在膳食結構中,每天必食新鮮蔬菜,人平均500克左右;肉品所占的份額較高,不僅愛吃禽畜野味,淡水魚和生猛海鮮的食用量都位居全國前列。所以飲食開支相當磊,飯菜質量高,烹調審美能力亦強。制菜習用蒸、煨、煎、炒、煲、糟、拌諸法,湘鄂兩省喜好酸辣甜苦辣,其它省區偏重清淡鮮美,以爽口、開胃、利齒、暢神為佳。追求珍異,喜受新奇,崇尚潮流,依時而變,是中國烹飪最為活躍的地帶,常出新招和絕活,被其它大區仿效。

這一帶多飲青茶、紅茶、藥茶和烏龍茶,愛吃熱帶水果與密餞,喜 歡進口的捲菸、奶、糕餅及飲料,酒量與飯量一般都不大。由於氣溫偏高、生活節 奏快、早起晚睡和午眠,不少人有喝早茶與吃夜宵的習慣,一日3到5餐。“武漢人過早”、“廣東人泡茶樓”、“香港人夜逛大排檔”,都是特異的飲食風情。

本地區名食眾多,其中不少享譽華夏。如湖北的清蒸武昌魚、紅燒鯝魚、排骨煨炒 臘肉、珊瑚鱖魚、冬瓜鱉裙羹,排骨煨藕湯、三鮮豆皮、荊州八寶飯、東坡餅、四季美湯包、《楚鄉全魚宴》和《沔陽三蒸席》;湖南的組庵魚翅、腊味合蒸、髮絲牛百頁、紅椒釀肉、五元神仙雞、火宮殿臭豆腐、牛肉米粉、團饊、《燻烤臘全席 》和《巴陵魚宴》;福建的佛跳牆、太極芋泥、淡糟香螺片、芙蓉鱘、土筍凍、鼎 邊糊、蟛蜞酥、《團年圍爐宴》和《懷鄉宴》;廣東的烤乳豬、龍虎鬥、烤鵝、白雲豬手、燉禾蟲、鼎湖上素、沙粿條、艇仔粥、雲吞麵、廣式月餅、《蛇宴》和《黃金宴》;廣西的紙包雞、南寧狗肉、馬蹄燉北菇、銀耳燉山甲、馬肉米粉、尼姑面、蛤蚧粥、太牢燒海、《灕江宴》和《銀灘宴》;海南的椰子盅、清蒸大龍蝦、白斬雞、東山羊、海南煎堆、雞藤粑仔、蕉葉香條、《洞天全羊宴》和《竹筒宴》 ;港澳的一品燕菜、海鮮大拼盤、麻鮑烤海參、清蒸老鼠斑、馬拉糕、朱古力蛋糕、《滿漢全席》和《八珍席》等。

中南地區的名店以大中華、老大興、又一村、玉樓東、聚春園、無我堂、蘇杭小館、華泰大飯店、廣東酒家、陶陶居、泮溪、通什旅遊山莊、南中國大酒店、南寧蛇餐館、東鑾閣、澳門大酒店等為翹楚。 餐具以醴陵精瓷、石灣陶瓷、合埔砂煲、福州漆盒、武穴竹編、毛南蔑器、海南椰碗、廣州牙筷、香港金銀器為代表。高檔筵席用具富麗堂皇,蓋壓全國。 在中南 ,食風中不僅具有熱帶情韻,還有濃郁的商賈飲食文化色彩。在這裡,“吃”是人們調適生活、社會交際的重要媒介,含義豐富。它不但體現人與人之是的感情,有 時還是身份、地位、金錢的象徵。尤其是生意場上,作用更為明顯。所以,尚食之風甲於全國。“食在廣州”、“食在香港”的美譽,足可與巴黎、東京等世界“食都”相抗衡。 中南食風的廣博、新異、華美,是諸種因素促成的。 1、秉承了古代人和百越人奇異的飲食文化傳統,崇尚美食,以珍為貴;2、飲食觀念比較開放 ,易於接受八面來風,集中華名食為已所用;3、鴉片戰爭後成為通商口岸,現今又搞經濟特區,與海外接觸,大膽借鑑西餐洋食;4、商貿發達,經濟躍升,財力雄厚,居民富足;5、食物資料豐沛、稀異生物紛陳;6、濕熱氣候影響,嗜好博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