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爺宮前尖米丸

旅居新加坡僑胞吳先生,近時回國來家鄉探親,剛邁進砲台鎮街頭,就直奔關爺宮前尋覓尖米丸呂嘗。他感慨地說:“浪跡天涯數十載,難忘宮前尖米丸”。
關爺宮前尖米丸是充滿鄉土情韻的砲台鎮傳統小食。它以丸體鮮嫩爽口,湯味清美香醇,製作烹調工藝獨特而世代受到人們喜愛。早在120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砲台已經成為繁華的商埠,位於市區中心的關爺宮前米市活躍興旺,10餘家小食攤檔競爭激烈。為招徠生意,新寨村民吳成敬,吳書信兩家小食攤,別出心裁地創製出以當地特產尖米(即大米)為原料,丸體兩頭尖,形似尖米的小食品,烹調為湯,別具風味,一時顧客盈門,轟動市井。至清末民初,兩家尖米心潮店第二代傳人吳文光、吳錫友同時在關爺宮前兩側設攤,從丸體的製作和烹調的工藝上進一步提高,形成獨特的小食風格。
尖米丸的製法,須選用當地精細的大米,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時,撈起放於石磨,輾成米漿,取紗布將米漿過濾,除去粗雜質,然後倒進鍋里加溫邊用木棒攪拌,至水溫六、七十度後轉為慢火,煮成糊狀,冷卻凝成塊狀,配1/3生漿,揉捏成團,再取事前鑿滿直徑0.5厘米小圓孔的木板,置於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溫,至現蟹目水,即將漿團放於木板上搓揉,用力壓其順小圓孔滴滴漏下鼎中,因漿團半生不熟,擠下圓孔的丸體每段約2厘米,兩頭墜縮為尖狀,落鼎煮熟,便成為小巧玲瓏的尖米丸。因其製作經過10餘道工序,十分精細,丸體柔韌潤滑,略有彈性,煮湯倍感爽嫩可口。
尖米丸烹調工藝講究“清、鮮、巧”風格。丸體佐料保持新鮮,先將丸體在清沸水中泡過,再匯入滾燙的豬骨原味湯,加上肉片、魷魚、墨魚脯、蝦仁之類佐料,調以魚露、胡椒粉之類配料,最後,在清湯麵上撒下幾片青翠的香菜或蔥珠,與潔白的丸體和橙艷的肉片,構成和諧的色調,清美的味道,美觀的造型,令顧客讚嘆不已,在品嘗之餘,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關爺宮前尖米丸煥發出新的光彩。從昔時的兩家專利到如今的多家共榮,沿襲為大眾化小食。如果你有興致來砲台鎮品嘗,不論走進關爺宮前後肉菜市場簡易的小食攤,還是登上中興大道、涵華大道豪華的餐廳酒家,不用多久,一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尖米丸湯就已經端到你面前的桌上。店主熱情待客,根據需要,可隨意加湯調味,其優質的丸體,獨特的風味,更比昔年勝一籌。關爺宮前尖米丸的興旺,有利於飲食文化的發展,對旅遊事業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