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米粿和豆糕粿

曾經是“通洋總匯之地”的樟林古港,小食業非常發達,聞名遐邇。
樟林的小食,品種繁多,做工考究,色香味俱佳。這裡且不去說顏色金黃的香酥蝦餅、“屐桃包”和“油追”,也不去介紹教人一提起它就直咽口水的燉狗肉,單是說說兩味十分普通的小食——“無米粿”和“豆糕粿”,就叫人興趣盎然,回味無窮了。
顧名思義,“無米粿”不含大米成分。它的果皮用茨粉加工後做成,餡有鹹、甜兩種。鹹的通常用切得很細的筍絲或芋粒為餡;甜的餡則一般採用豆沙或芋泥。皮薄而透明,從外面就可以看見裡面的餡是什麼質量。“無米粿”圓而似餅,小巧玲瓏。在樟林中山路一帶,有專賣“無米粿”的攤檔。人未走近,已聞果香,只見攤主在平底的鼎里將“無米粿”煎得吱吱發響,教人無法抗拒它的誘惑。
“草粿”的經營受季節限制,而“豆糕粿”卻沒有節候之分。一年四季,就連偏僻的小巷深處,都可以聽到小販們緊一句慢一句的響亮的叫賣聲。“豆糕粿”一個叫一“盞”,製作時將摻了綠豆的米粉漿舀進三角形葉狀的陶質“盞”里,然後蒸炊而熟。熟後的“豆糕粿”是跟“盞”粘在一起的,吃的時候須用一支船漿狀的竹片將果與“盞”剝離。“豆糕果”的全部味道,全憑厚油熱火加工而成的“菜脯粒”相佐。每一位肩挑貨擔沿街叫賣的小販,均備一個炭火熊熊的紅泥小爐,專門加工“菜脯粒”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