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烤鴨媲美的陝西泡饃

  朋友一再向我介紹,陝西的泡饃可與北京的烤鴨媲美。不久去西安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泡饃。

  走進一家羊肉泡饃館,屋裡很是潔靜,服務員也是西裝革履。問這羊肉泡饃怎么個吃 法,服務員告曰:先將饃(實際上是發麵餅)掰得如蜂頭大小,用沸湯一衝,吃起來軟綿綿的下咽很舒服。於是要了四碟小菜,一瓶啤酒和一碗泡饃。坐下來,才發現那盛饃用的粗瓷大海碗很是氣派,透著一股粗獷勁。

  同桌的一位老人把饃掰得碎如蠅頭,我出於性急,怎么也掰不了那般細小。再看一位年輕人愈加痛快,將饃一分為四,全然不符那蜂頭大小的規格,呼嚕呼嚕吃起來。細想,年長者掰作蜂頭大小,皆因牙口已老;而年輕者體壯氣盛,即便是將饃掰作兩塊來泡,想必也不過分。老人告訴我:吃羊肉泡饃很是講究,首先要選擇甘肅隴西和陝西榆林一帶的綿羊,殺了以後用井水浸泡半天,整羊用旺火煮四五個小時,再拆肉用小火燉十幾個小時,達到肉爛湯濃,不腥不膻。這樣熬成的老湯,澆在掰碎的饃上,就有了香、酥、綿、韌的效果。再撒上辣椒麵,吃起來辣中帶著肉香。一餐下來,上下貫通,心氣兩旺,全身無一處不熨貼的。

  吃罷泡饃,真如老人所言,熱湯熱饃貼心貼肝,仿佛一切不可了結之郁都可了結化解了。就連那粗瓷大海碗也好像有了獨特的韻味,讓你領略到黃土高原的文化。近些年,幾乎天下的美食都進了西安,但西安人依舊熱愛著那一碗簡樸實惠的羊肉泡饃,足見它的無窮魅力。

  道別前老人又向我推薦“春發生”酒樓的“葫蘆泡饃”,傳說唐代名醫孫思邈路經長安,見人用煮豬大腸、豬內臟的湯泡饃吃,因豬大腸有臭味,孫從背著的葫蘆里倒出幾粒藥放入湯中。片刻,肉湯中的臭味沒有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飄出來,人們食慾大振。後來人們考證出孫思邈藥中所含的成分,並把藥葫蘆掛在泡饃店的門口,成了與“羊肉泡饃”齊名的“葫蘆泡饃”。

  第二天按老人的指點去“春發生”酒樓,那“葫蘆泡饃”的湯鮮美、嫩香,與掰成豌豆大小的饃相澆相溶,一口氣吃下去,也是大汗淋漓,神清氣爽。真有了種“吃了此饃,給個皇帝都不做”的感覺。如果要吃煮的,還可以將掰碎的饃交給廚師去煮製(用旺火煮上兩三分鐘即可),這樣更容易入味。

  此外還有些花色,滋味無大區別。一種叫“口湯”,一種叫“水圍城”,無非是乾濕之分。所謂“口湯”,是指泡饃吃完,僅剩碗底少許湯汁,可一口喝完,故得此名。“水圍城”是指寬湯大煮,筋(不爛)、光(不糊)、散(不粘結)同時並重。碗裡湯多,中間是饃,周圍是湯,所以叫“水圍城”,其實這都是為便利食客選擇,適應食客習慣口味而定出來的名稱,也算是經營人的招徠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