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美食話火鍋

  寒冬來臨,神州大地隨處火鍋飄香。

  火鍋的起源,迄今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起源於東漢,即為東漢的出土文物“喔”。另一說認為,它起源於南北朝。

  在唐朝的時候,火鍋系用陶瓷燒成,又叫“暖鍋”。火鍋也有簡易的。相傳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帶微服私訪,一農戶請他吃飯,只放一個炭火盆,盆上放一個銅勺,勺內有肉、蘑菇與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問菜名,主人隨口答道:“炭火鍋。”

  涮肉、雞、鴨、魚等食品,需用火鍋。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吃涮肉者,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臨安府,均吃過涮兔肉,他命名為“撥霞供”。據《考吃》記載,火鍋有“生火鍋”與“野意火鍋”。《清稗類鈔》:“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鍋’。”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實為“野意火鍋”,是隨清兵入關而傳入中原的。據舊《奉天通志》記載,野意火鍋的食法是:火鍋“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著炭,湯沸時,煮一切肉脯、雞、魚,其味無不鮮美。”據說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鍋”。乾隆六下江南時,所到之處,人們都為他準備火鍋。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寧壽宮舉辦千人宴,共擺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設兩個火鍋,共用了1600個火鍋。

  時至今日,由於地域各異和所涮食品的不同,在我國已形成了許多特色火鍋,其中著名的有“一品火鍋”、“什錦火鍋”、“白肉火鍋”、“菊花火鍋”、“毛肚火鍋”等。

  “一品火鍋”以北京的天福樓、普雲樓等老字號最為著名。“白肉火鍋”即氽白肉,以豬裡脊肉和後臀尖為主。四川“毛肚火鍋”主要是吃牛肚及內臟。重慶的正宗“毛肚”,料都帶血,其風味講究麻辣。“菊花火鍋”不用炭而用酒精。銅鍋內先以雞鴨為湯,原料是魚片、雞片、玉蘭片、裡脊片、冬粉等。入料後,灑以鮮白菊花瓣,清香四溢,湯味之鮮美超過涮羊肉。

  吃火鍋,熱氣騰騰,含有團圓暖熱之意。故除夕之夜我國許多家庭於天寒地凍“守歲”時,均愛闔府圍坐食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