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尖兒、捻捻轉和拖葉兒

前所講過撥魚兒,另外還有一種和它相仿的剔尖兒,應該說一說。剔尖兒,顧名思義是把做撥魚兒的手法變更了。剔尖兒撥下去的麵漿不帶兩頭尖,而成了短短的細麵條(比投魚兒的條子約長一倍,有三四寸長的樣子)。這種手藝比撥魚兒高一級,家庭婦女,很少能做到,然而這只是花樣不同,口味並無多大區別。

我在談天津清真館時提到捻饌兒(也叫“捻捻轉”),那是新麥做的。山西也有一種叫“捻捻轉”的,那是燕麥、蕎麥做的。用一種小工具,把和的面擠壓出來,像紅豆大小,有些像蛆蟲的樣子(山西農村也叫它做“抿蛆蛆”),然後用韭菜或大白菜和肉絲一道炒,因為雜糧都有一種清香氣味,比南方的炒年糕味道更好更香,不過也不容易消化,幹活的人吃了經飽,他們早餐飽餐一頓,成天就不必再進食了。

拖葉兒是一種用菠菜、扁豆、茄子片、葫蘆片在調過味的稀麵粉里拖一拖以後,大戶人家用油炸,一般人家用水煮,吃起來都鬆軟潤滑,老年人和小孩子特別愛吃它。據傳清末義和拳之亂,慈禧太后倉促西逃,路過懷來縣,飢腸轆轆,找不到東西吃,當地農民盛了一碗拖葉兒給她,吃得津津有味,後來亂平迴鑾,還沒有忘記那裡的美味,在宮裡常常要御廚房給她做拖葉兒。油炸拖葉兒傳到了日本,賣“天婦羅”(炸蝦,日本發音講為“吞普拉”)的酒店,採用拖葉兒配味,每份天婦羅,兩隻炸蝦,幾片用茄子蔓青油炸的拖葉兒,真可以說“豆腐成了肉價錢”。

山西的搓面又和切面、削麵有分別。削麵儘管要講技術,總還離不開套用工具,抻面和搓面就完全靠手上的功夫。抻面是拉的(也叫“拉麵”),我在談北京、河北的時候,都見好手藝的,已經談過幾次了,搓面卻是山西才特有的,別地方還未見過。搓面土稱“搓搓兒”,是把面和好(很需要經驗,才會把面和得乾濕適度,軟硬合宜),使用兩隻手掌把面搓成細麵條,就這樣由粗而細,按幾何級數一折為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的,達到要求的細度,入鍋煮熟,澆上口蘑、肉丁、做成的醋鹵,爽韌腴滑,真能使人嚼斷舌頭,美不勝收。山西少魚蟹,如在江南,用黃魚羹,螃蟹羹澆拌,滋味就益加鮮美了。講到醋鹵,不能不提到山西滴醋。山西以汾酒著名(杏花村名酒就是山西臨汾縣出產),酒好醋當然好。山西醋也和酒一樣講究陳年滴醋,這種醋完全不像西方人用的醋酸,只有酸味,而是帶一種酒香。中國的名醋還有鎮江的紅醋,也是人們賞識的,但香醇還是不及山西醋。山西人愛吃醋,就像美國人愛吃糖一樣,美國人很多齲齒,山西人多數牙齒被酸素腐蝕,一成為黑漆漆的一片。所以在北方里看生人,一開口看到一片黑牙齒,就可以認定他是山西人,不必再去求教籍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