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粽子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食粽子的習俗,現在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瑤族: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

畲族: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綑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傣族: 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據說“粽子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潭的芒果樹下,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葉子伴奏。然後小伙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毛南族: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過藥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苗族五色粽

吃過海南苗族同胞五色飯的人,都覺得味道芳香可口。然而,倘若你嘗上海南苗胞製作的五色粽,那定叫你念念不忘!

五色粽是海南島苗族同胞家庭團圓吉祥的象徵。據民間傳說,很久以前,苗族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由於苗族頭人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五兄弟無法忍受被迫逃難。在逃難時約定於農曆三月初三到海南島五指山相會。五兄弟歷盡艱險,漂洋過海,爬山涉水,按時到了五指山。於是,他們高高興興地點起篝火製作五色粽,以慶祝兄弟團聚。從此,他們就在海南島居住繁衍,五兄弟改為五姓,故現在海南島的苗族只有李、鄧、金、蔣、馬五姓。為此,每當農曆“三月三”苗族同胞家家戶戶都製作五色粽,以示對先祖的懷念和家庭團圓。

五色粽的製作方法簡單。先把糯主用豬油或花生油炒至聞有香味,就取出分別裝進五個盒子裡。然後用野生植物的葉液一盒染成一種顏色,分別染成紅、黃、藍、黑、白王色。再加入醃好的野味,如山豬肉、黃肉、鹿肉等或家禽肉。接著就用樹葉或芭蕉葉包裹,每種顏色的糯米包一種,再用麻繩捆住。粽子的形式呈圓柱形,大小隨意。煮粽子時,水要浸沒粽子,如果分多鍋煮,五種顏色的粽子每鍋都要有,其意喻吉祥。煮約兩小時,粽子發出濃厚的芳香味時就可取出食用了。

吃五色粽分熱吃和冷吃兩種。初出熱鍋的五色粽,香味回溢,誘人口水欲流。拆開葉子咬上一口,只覺得軟滑粘牙舌頭甜暢,滿口清香,令人吃欲大增。冷的粽子,漸漸變硬,慢慢吃可給人一種醇香的味道,吃過後嘴裡還久久留有吞不進肚,吐不出口的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