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樅

雞樅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又名蟻樅、傘把菇等,很早以前就列為貢品。
清末文人阿瑛在《旅滇聞見錄》中這樣記述了雞樅的珍貴性:“明熹宗嗜此菜,滇中歲馳驛以獻,惟客魏得分賜,而張後不焉。這段話是說:明熹宗皇帝最喜歡吃雞樅,雲南每年都要派快騎飛馬由驛站將雞樅送到京城上貢,熹宗僅讓被稱為九千歲的太監魏忠賢嘗個味道,連皇后都無福品嘗。
古書中寫道:“雞棕菌,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雞樅肉厚肥碩,細嫩爽口,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含有鈣、磷、鐵、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據《本草綱目》記載,還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
雞樅可以單料為菜,還能與蔬菜、魚肉及各種山珍海味搭配,可製作宴請佳賓友人的高級菜餚,也可製作一般家常小菜。無論炒、炸、醃、煎、燴、烤、燜,還是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美,被人們推為菌中之冠。雞樅吃法很多,生熟炒煮煲湯皆宜。用雞樅可以製作多種名菜,如涼拌雞樅、紅燒雞樅、生煎雞樅、火腿夾雞樅等等。
雲南雞樅以富民、尋甸、昌寧、保山、鳳慶、賓川、武定、羅平等縣為佳,特點是肥嫩細白、鮮甜、清香,每年6--9月是雞樅的盛產季節。來到雲南的國內外人士,凡是品嘗過雞樅的,總是眾口一辭地稱讚:確實名不虛傳。有的人慕名而來,因為錯過產季,未能嘗鮮,還深以為憾。這時,熱情好客的主人即以加工製作而風味依然的乾、醃、油雞樅餉客,使客人得飽口福,遺憾冰釋,滿意歸去。
雞樅的種類很多,有黑皮雞樅、青皮雞樅、白皮雞樅、草皮雞樅等。其中以黑皮雞樅、青皮雞樅的品質為最佳。雞樅多半生長在未受污染的紅壤山林的半山坡上,或田野草叢中的白蟻窩上。菌蓋剛出土時像蒜頭,以後逐漸展開如傘狀,菌柄實心,表面光滑,肉質細嫩易破碎。
採集到的雞樅,用軟質毛刷或絨布輕輕將泥土去掉,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即可烹調食用。
雞樅經過晾曬、鹽漬或植物油煎制而成乾雞樅、醃雞樅或油雞樅,可以貯存較長時間,以備常年食用,食之仍有雞樅的特殊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