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賈伯斯傳讀後感1000字最新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賈伯斯ipod裡面存儲的歌曲,坦白講,鮑勃迪倫我是通知賈伯斯才知道的,披頭士知其很出名但只聽過約翰列儂的《狼》,對馬友友的印像一直很悲情(可能與他拉大提琴有關),鮑勃迪倫是賈伯斯心中的英雄,我第一個搜了他的歌曲,我是用酷狗搜的,可能是這歌曲太老了,所以搜出來的曲子都顯示非熱門曲目,放出來的第一首是《blowing in the wind》曲子一出,便辨出來是《阿甘正傳》裡面珍妮唱過的那首歌,很是漂泊、淒涼、無奈以及與世俗的抗爭,後來又聽了感恩而死樂隊的《uncle john's band》、鮑勃迪倫的《one too many mornings》以及他們的一些其它歌曲,絕大部分沒有歌詞,我只能憑鏇律去感受,沒有歌詞的註解全然沒有深刻,遠不及五月天、許巍歌曲帶給我的深刻。但這些音樂幫助賈伯斯塑造了他的底層原始碼,音樂是藝術,藝術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永遠不做蹩腳的事,這種追求藝術精神的底層原始碼成就了賈伯斯,成就了蘋果產品,所以也不難理解賈伯斯為什麼是個控制狂,對每一處細節都管控到底。

那這些音樂是賈伯斯的文化屬性或者說是他的底層原始碼嗎?是的,他骨子裡是那樣的人,所以做出來的事兒也必定是那樣的。可是這種音樂的屬性又是誰給的呢?披頭士?鮑勃迪倫?馬友友?巴赫?u2?是的,可以又是誰給了披頭士?鮑勃迪倫?馬友友?巴赫?u2?做出這樣音樂的規律呢?他們的偶像?!誰又給他們的偶像做出這種規律的曲子呢?他們偶像的偶像?歷史?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約定的和不約成的,規則的或不規劃的既成的環境所形成的屬性造就了文化的差異性。有點兒暈了,我理不太清,這似乎有一種宿命論的傾向,我們逃不過生命本身,因為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被以一種隱形的規則給套牢,而後天可怕的不是我們缺乏改變的勇氣,而是我們習以為常從不曾發覺。

賈伯斯死了,他的命運結束在他一生最輝煌的時刻,他的一生也似文學藝術作品一樣,在劇情達到高潮的時候也就是劇情結束的時候到了。他的死留給人們的是更為瘋狂的崇拜、研究與分析,他的一生被分段、分片總結成不同的精神篇章,管理者在學它,行銷者在學它,老闆在學它,員工在學它……學它什麼?為什麼而學它?它的精神是學不來的,就如同他的精神不是學來的而是悟來的一樣,是沒有人學得到的,也不可能有第二個賈伯斯出現,因為每一個偉人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那怕你堅守的是同樣的原則與規律,但因為執行主體的不同、環境的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演講上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讓我更加理解了他不受拘束的個性,以及那么拚命地做事。我又想起了稻盛和夫在《活法》裡面的話:我們的人生都是無價之寶,如此珍貴的人生如果渾渾噩噩,白白虛度,那么不僅僅是浪費而已,也違反了宇宙的法則。小時候背得滾瓜爛熟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佳句: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珍惜生命,不虛度年華這是所有成功者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