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賈伯斯傳讀後感1000字最新

然而從長期看,賈伯斯的模式得以證明是有一些優勢的。當其他計算機製造商都在商品化時,蘋果即使以很小的市場份額都能保持極高的利潤率。例如在XX 年,蘋果的收入只占個人電腦市場的7%,但是卻獲得了營業利潤的35%。更重要的是,在21 世紀初,賈伯斯對於端對端一體化的堅持使蘋果得以優勢發展數字中樞戰略,即把桌上電腦跟各種便攜設備無縫連線。例如,ipod 就是這個緊密整合的封閉系統的一部分。要使用它,你就必須使用蘋果的itunes 軟體,並從itunes 商店下載內容。其結果就是,ipod 高雅而令人愉悅,正如後來的iphone 和ipad 一樣,跟那些不提供無縫端對端體驗的雜牌競爭產品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個戰略行之有效。在XX 年5 月,蘋果的市場份額是微軟的1/20。到XX 年5 月,蘋果超過微軟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到XX 年9 月,蘋果的價值高出微軟70%。XX 年第一季度,windows 個人電腦的市場份額縮水1%,而mac 的市場份額增長了28%。

彼時彼刻,移動設備領域烽煙再起。谷歌採取了開放策略,其安卓作業系統可供任何平板電腦或手機製造商使用。到XX 年,谷歌的移動市場份額與蘋果持平。安卓系統開放策略的不足之處在於其導致的分裂狀態。不同的手機和平板電腦製造商把安卓系統修改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版本和風格,難以開發一致的應用程式或充分利用其特性。兩種策略都有其優點。有些人希望擁有使用更開放系統的自由,並有更多的硬體選擇;其他人顯然更偏愛蘋果緊密的整體性和可控性,這使得產品界面更簡單、電池壽命更長、用戶友好性更強、內容處理更容易。

賈伯斯理念的缺陷是,他那想愉悅用戶的欲望導致了他不願意對用戶授權。對開放環境最有思想的倡導者之一是哈佛的喬納森· 齊特林(jonathan zitterain)。在他的著作《網際網路的未來:光榮,毀滅與救贖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and how to stop it)中,開篇就是賈伯斯介紹iphone 的場景,他警示世人,用“被一個控制網所束縛的無菌器材”來代替個人電腦會有怎樣的不良後果。反應更強烈的還有科里· 多克托羅(cory doctorow),他在波音波音(boing boing)網站撰寫了一篇宣言,題目叫“我為什麼不會買ipad”。“它的設計中融入了很多周到的想法和精巧的元素,但是也有對其主人顯而易見的輕蔑。”他寫道,“給你的孩子們買一部ipad 並不會使他們認識到世界是要你們去剖析與重組的,它會告訴你的後代,即使是換電池這樣的事情你也必須要留給專業人員去做。”

對於賈伯斯來說,一體化的理念事關正義。“我們做這些事情並不是因為我們是控制狂。”他解釋說,“我們做這些是因為我們想創造偉大的產品,因為我們關心用戶,因為我們願意為全部的體驗負責,而不是去做別人做的那些垃圾。”他相信他是在為人們提供服務,“人們在忙著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他們希望我們去做我們最擅長的。他們的生活很繁忙,他們有其他事情要做,而不是去想怎樣整合他們的計算機和電子設備。”這種理念有時會跟蘋果的短期商業利益發生衝突。但是在一個充斥著低劣設備、雜牌軟體、難以預測的錯誤信息和惱人的用戶界面的世界裡,這種理念帶來了以迷人的用戶體驗為特徵的非凡產品。使用一款蘋果產品可以像走在賈伯斯喜愛的京都禪意花園裡一樣,讓人肅然起敬,而這兩種體驗都不是通過崇尚開放或百花齊放來實現的。落在一個控制狂手裡的感覺有時候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