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後感

2. 《孫子兵法》不如一卷訓兵書

我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有人是這樣批評《孫子兵法》的,“兵法類比藝術,紀效新書之類的就是素描寫生的基本功,孫子兵法是啥?講了一大通藝術的分類原理,其實絕大多數只能培養一批眼高手低的庸才。”其實,這樣的批評也是有原因的。比方說,《孫子兵法》之《計篇》講“多算勝,少算不勝”,那么如何落實這個戰略的規劃?《形篇》講“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那么,如何做好攻守,攻是如何攻,守是如何守?《勢篇》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也就是說,管理人數眾多的軍隊,能夠像管理人數很少的軍隊一樣,這是屬於軍隊的編制問題;指揮大部隊作戰,能夠像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是由於旌旗鮮明,號令嚴肅。問題是,如何調派部隊?如何組織編隊成團?士兵如何識別軍旗各種顏色進而接受命令?《虛實篇》里講“形兵之極,至於無形。”那么主攻和佯攻的兵力怎么分派?遇見不利情況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有很多,也因此很多人看了《孫子兵法》後,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打戰究竟該怎么打。我們很多人就算看了《孫子兵法》,也不知道如何上戰場殺敵。似乎,孫子談兵法,與趙括紙上談兵沒什麼不同。

這裡就引出一個問題:孫武是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事理論家,而缺乏實戰經驗?

關於描述孫武用兵打戰的文獻確實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僅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有所提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下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介紹《孫子兵法》十三卷的書大都把這個故事作為前言來介紹孫武這人。《史記》一書接著說,“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場戰爭名為柏舉之戰,孫武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尉繚子曾贊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所以說,一口斷定孫武是個純粹的軍事理論家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

回到問題上來,“《孫子兵法》當真不如一卷訓兵書嗎?”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孫子兵法》是寫給誰看的?假若它是為一般的將領,一般的士卒而寫,那確實,不如看司馬穰苴所寫的《司馬法》,宋朝的《武經總要》,《行軍須知》來得實在。明代戚繼光所著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更是將練兵用兵之法描述得一清二楚。不過,我們在上文已經提及,《孫子兵法》是孫武初次面見吳王,給吳王看的。這本書的高度,是戰略的制定者,戰略的決策者以及他們的參謀人員才有必要讀的,士兵和一般的軍官,讀孫子兵法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他們看待戰爭的角度和視野,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孫子兵法》所提煉的原則是顛仆不破的基本原則,甚至是把軍事問題抽象歸納到了哲學高度。其它的兵書,多是從養兵練兵,隊形,紀律,組織等多方面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闡釋分析,進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