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2016

下面應屆畢業生網與各位分享下三國演義讀後感

我讀了名著《三國演義》以後,受益菲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各路英雄乘剿黃之機發展勢力。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實力最強。連年混戰,弱肉強食。宮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吳國大將周瑜大敗曹操,使曹操暫無力侵犯長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對穩定的局面。三國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曹操死後,曹匹稱帝。大將司馬昭統一全國,結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奪魏為晉,建立晉朝。

在三國演義中說起最奸詐的人,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之無愧。他的名言佳句,您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是深入人心。當時全國14個州:幽州,并州,冀州,兗州,豫州,徐州,青州,雍州,涼州,荊州,揚州,交州,益州,司隸(司州,就是首都)。曹操占10個。他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曹操說:假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夠狠,敗走華容道時,道路泥濘馬不能過,他立刻下令以傷病士卒填坑,完全無視生命;他夠奸,官渡之戰,荀攸來投,問他:"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柰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除了自己,估計他誰都不真正信任,古代帝王稱孤道寡,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他夠勇,基本都是親自率兵,偷襲烏巢時,親自帶少量精銳打袁紹旗號偷襲後部,這相當危險,一旦露餡必死無疑,做大事兒不惜身……

作為曹操的敵人是悲哀的,而他在有生之年卻很遺憾,沒用達到統一。應運而生的對手劉備,劉玄德可以說是他宿敵。當年青梅煮酒,他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但他並不向他說的那樣,意識到了劉備的威脅,他這么說完全是迫於即將和袁紹展開的決戰二進行的拉攏人才行為。(劉備當時只是寄人籬下,憑什麼說他是英雄,靠他的雙手過膝,兩耳垂肩?0.0)

劉備,從一個賣履織席的小販到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真正的一代梟雄,他的奸詐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真正做到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某江山社稷於而不留痕跡。

他是三國之中逃跑第一人。動不動將兄弟,講師,家眷置之不顧,三十六計選上計。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他的確跟他的先祖劉邦有的一拼。當初項羽為了威脅劉邦投降聲稱要煮了劉邦之父,劉邦回答:“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劉備的愚民政策很強大,可以跟金家媲美,同樣的事,他和別人做能達到不同的效果。舉個例子,董卓迫於聯軍壓力,火燒洛陽帶百姓遷移,得到了兇殘暴戾的惡名;劉備迫於曹操的壓力,火燒新野帶百姓遷移,得到愛民如子的美名。這和後來諸葛亮出祁山,掠奪富戶入川目的是a一樣的,在他們眼裡老百姓是生產力,是士兵的來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劉備對自己的親人都可以做到棄車保帥,何況……說到這不得不說說益州原本的主人,劉備的同宗劉璋。在他和劉備對弈的最後階段,他有一戰之力可他卻選擇了放棄,他說“吾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他讓百姓免於戰火,可是後世卻沒人說他仁,對他的評價都是懦弱。益州到了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的劉備手中,窮兵黷武,沒幾年就成了全國最窮的州郡,這真是諷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