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一

《女神》運用神話題材、詩劇體裁、象徵手法、反映現實。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徵著當時中國的南北戰爭。詩人說過:“共工象徵南方、顓頊象徵北方,想在這兩者之外建設一個第三中國————美的中國。”不過,詩人早期的社會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說過:“在初自然是不分質的,只是朦朧地反對舊社會,想建立一個新社會。那新社會是怎樣的,該怎樣來建立,都很朦朧。”因此,女神要去創造新鮮的太陽,但仍是一個渺茫的創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時期,它曾給了廣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藝術網路是多樣化的統一。激情如閃電驚雷,火山噴發;柔情如清風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詩篇《天狗》其藝術風格當屬前者。這首詩寫於郭沫若新詩創作的爆發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熾烈的時刻。這首詩的風格是強悍、狂暴、緊張的。

一開始詩人便自稱“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則是個性獲得充分張揚所帶來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詩人在五四精神觀照下對個性解放的讚歌,也正因有了衝決一切束縛個性發展的勇氣後,個性才得以充分發揚,五四新人才具有無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廟底energy底總量!”這樣的五四新人將會改變山河、大地、宇宙。“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詩句所釋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颶風、奔騰的激流,在那個時代產生了強烈的衝擊波。“我飛跑”則是令人振奮的吶喊,充分展示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痛苦歷程。總之,《天狗》是五四時期奏起的一曲驚心動魄的精神讚歌。是五四時期人們第一次從詩歌中聽到的勇猛咆哮的時代聲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邁氣概,正是五四時期要求破壞一切因襲傳統、毀滅舊世界的精神再現。

而《天狗》只是《女神》創作中詩人情感與藝術碰撞、融合、激濺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見,《女神》創作想像之豐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熱烈堪稱詩界一絕。它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色彩將是照徹詩歌藝術長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詩句就像喧囂著的熱浪,轟鳴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的最強音。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義詩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重主觀,強調自我表現。《女神》是“自我表現”的詩作,詩中的鳳凰等,都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詩中的“自我”主觀精神,是強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義精神。噴髮式宣洩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以直抒胸臆為主要表達方式,詩中的直抒胸臆表現為噴髮式的宣洩,《鳳凰涅盤》等詩最典型地體現這一表達特點。奇特的想像和誇張。如從民間天狗吞月,想像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樣地狂叫”等。這種極度誇張的奇特想像最能表現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和對舊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繪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義的格調。語言方面,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的色彩。一些描寫自然的語句中,染上詩人當時的主觀感覺。

個性主義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導思想,在文學上,要求張揚自我,尊崇個性,以自我內心表現為本位。個性解放的呼聲通過對“自我”的發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表現出來。如:《天狗》中的“天狗”這種衝決一切羅網、破壞一切舊事物的強悍形象,正是那個時代個性解放要求的詩的極度誇張。《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樣是實現自我個性解放的詩的宣洩。這種個性解放的要求不僅僅著眼於個人本身,詩人將個體的解放作為社會、民族、國家解放的前提,將它們融合為一體。《地球,我的母親》中可以看出他個性解放的要求呈現出了勞苦大眾利益的一致性。 反抗、叛逆表現在:《女神》誕生之時整箇中國是一個黑暗的大牢籠,這激發了詩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鳳凰涅磐》中的鳳凰雙雙自焚前的歌唱,對朽敗的舊世界作了極真切而沉痛的描繪。鳳凰的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我是個偶像崇拜者》中詩人表白崇拜自然界與社會界一切象徵生命的事物,來否定一切人為的偶像,一切扼殺生機的舊傳統,表現出對封建權威的極度蔑視。《匪徒頌》將列寧、羅素、尼采等人一起讚頌,表達了自己要步其後塵挺身反抗的堅決意志。

《女神》時代的郭沫若,身居異國,感於祖國的貧弱落後,列強的虎視眈眈,常常懷著憂國的情思。從《女神》中的《爐中煤》的年輕女郎,《鳳凰涅磐》中更生的鳳凰等形象,不難看出詩人對於祖國的深沉眷念與無限熱愛。

篇二

他,縱橫捭闔在整個楚漢爭雄之期,用他的驍勇善戰,桀驁不馴書寫了人生的傳奇;他,在角聲滿天,塵沙奔騰的戰場上英勇無畏,激盪了多少兒郎鐵馬冰河平定天下的壯志情懷。他,韓信,曾折服了多少生活在不同歲月里的人,可終究逃不過命運的俘虜,無情悲慘的將他化作孤魂,飄蕩在歷史的書卷中,其悽怨聲引起了那些傾聽者的悲閔,傷懷和唉嘆。

當我熟讀這段因戰亂而人物輩出的歷史時,我沒有因項羽烏江自刎痛覺惋惜,更沒有因劉邦的屢敗屢戰的執著氣魄而深感欽佩。西楚霸王雖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但他於月黑風高之夜活埋二十萬章邯降軍實屬殘忍無道,若他得天下,怎使天下誠服?登上帝王寶座的黔首是劉邦,而造就寶座的人卻不是他自己,劉邦因識人便得天下,功績是屬於那些生死相伴不離不棄的好友,讓我為之憤憤不平的韓信,占有最為重要的位置,

人若是在貧困潦倒的時候得到幫助,那么除了感激之情無以言表之外,他的恩德就是一生都難以忘懷;韓信少年浪蕩在村野之間,他每天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飢餓,他遇上了河邊浣衣的婦人天天贈飯,終是因為婦人的訓斥而茅塞頓開,覺得自己應該有所作為。這位婦人不僅僅拯救了韓信的生命,她啟迪了韓信去尋找自我的價值,探索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一些想法,而行動起來的人是少之有少,所以理想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小,最後走的都是大眾路線,平平淡淡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我們上國小的時候,會覺得警察用一個字形容,酷!國中了,現實稍微讓我們理智的看待未來,於是覺得哈佛的校園滿園芬芳;直到高中,更加現實了,清華變成了我們夢不可及的奢望,而我們能做到的,是通過努力將它與我們的距離拉近一些。有些理想,不是我們難以實現,而是一開始就放慢了步伐。

韓信不一樣,他一開始對他的理想並不是一個準確的定義,他所想的“作為”涉及很廣,帶著自己的雄心壯志,他獨自一人去啟程堅定不移的去付出實踐了。

得一知己,在壯志未酬時訴說心事,在貧瘠落魄時相知相惜,知己也肯定是識得自己真性情的朋友,夠坦誠,共進退。

蕭何是韓信的知己,蕭何月下追韓信成就了他後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和四面楚歌的赫赫戰績。蕭何識得他的高瞻遠矚,欽佩其軍事才能,所以盡力挽留,引薦及幫助。韓信是個知恩圖報之人,他對蕭何感激,信任,毫不保留;所謂英雄,有吞吐天下之志,包舉四海之心,蕭何成就了他的英雄之路;在戰場上,他是帝王,足智多謀,威風凜凜,他將平定天下作為己任,愈戰愈勇。此刻的他內心必定是驕傲的,自信的,他實現了少年時的夢,甚至超越了當時的夢,所以他會在寒風中豪邁飲酒,激昂地呼喊出自己的快意,這時候的他不再是以前的韓信,他不再受寒,受餓,受辱;多少敵將亦臣服在他的腳下,他傲慢的俯視著,滿足的淡笑著。他擁有了千軍萬馬,他在自己的人生戰場上也想出奇制勝。

日長則昃,月滿盈虧。在七八年的戰爭的歲月里,他付出的不僅僅是時光,他的軍事謀略所露現出的鋒芒深深刺痛著劉邦的眼眸,於是在劉邦一步步的算計下,韓信的人生從高峰慢慢滑入谷底。

我想,在這個紛亂的年代裡,處世的原則往往為自己的故事書寫結局;善懂時局,明則保身的是張良,他可以共患難,卻不同享福,這是張良自保的高明之處。急功近利,只謀略不謀政的是韓信,他在戰場上揮戈自如,卻不懂的觀察政治時局,在人生最耀眼的時刻只進不退,導致被掩藏和打壓。韓信被囚禁了,幽幽深深的院子讓他開始每天寂寥的度日如年,因為他的雄心壯志被銬上枷鎖了,開始被黑暗慢慢的侵蝕著,摧毀著,而他自己只能壓抑著靜靜的等待,蓄積待發,一不小心便會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韓信內心必然是憤怒和不甘的,平掃天下,他功不可沒,最終卻只能為自己的性命堪憂。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我看來,韓信的赫赫功績重於泰山,可他的死像鴻毛一樣漂浮徘徊在天空的上方,久久不落,不是因為太輕,是因為死的難以預料,死的輕而易舉,他的悔恨會像羽毛,久久漂浮著。是啊,就在韓信毫無防備的時候,呂后和韓信信任有加的蕭何加害了他,這個在多少個日夜裡和他侃侃而談的知己竟親手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畫的是那么的出其不意,韓信死了,他死的憤怒,他死悽慘。幸運的是,他的魂魄依然被司馬懿繾綣在千古流傳的史記里,傾訴著他一生的故事。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會有文人志士為他賦詞,也會有偉人聖賢肯功評傳,也有像我一樣的,只能捧著書,嘆他一生傳奇,嘆他英雄路短。

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這區區的十個字,何以能夠述說完一代英雄的人生跌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