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感受

假期里,忙得很,原本的讀書計畫完全被打破,只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書。

這書是朋友推薦給我的,涉及的內容真的很深,但都是人生路上需要面對的。我不敢說我能全部看懂,至多是有些感悟。

這書雖然主線是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的溝通,但內容涉及真的很廣,看完這書,恍惚間意識到原來有這么多的問題。

小小總結了一下主要涉及的問題,便引發我不少思考:

兩代人之間的差異和原因,文化、社會、階級三個層面。

國家之間、社會各階級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面對貧困造成的失敗,不是要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戰、去質疑“成功者”的定義。

面對比自己貧窮的人,應持什麼樣的態度?負罪感?(龍應台說消極道德和積極道德,在民主體制里支持關心民生的黨派。)

中西方、歐美洲之間的文化差異、生活方式(文化來源於逗留,奔忙能出經濟效率,出不了人文思想層面上的文化;然而貧窮也生不出文化,香港般富庶的城市如何培養出文化)

文化簡單化、符號化:無論是中西方,我們是否都在有意無意的將自己的文化簡單化,符號化。舞蹈要想展現江南,就一定得幾個少女打著傘扭來扭去;介紹北京,就一定是天壇、故宮、天安門。如果我們這樣做的本意是將自己的文化推向外國人,使他們更容易了解,面對文化體系的內部,我們做了別樣的傳承了嗎?不要讓我們的後代回憶自己的文化時,也是乾巴巴的幾個地名而已。

國家、民族歸屬感(身份認同):到底應該把國家和民族定格在什麼層面上?做一個純粹的中國人?可是在台灣,什麼又是“中國人”?政治侵蝕了我們的文化內涵?還是說我們原來的文化內涵就摻雜著政治因素?

目前年輕的一代安於現狀?但有人說他們叛逆。而且僅僅是叛逆,缺乏革命精神。然而社會給他們革命的機會了嗎?隨著科技的發展,推翻一種社會體制的難度越來越大。

“左”與“右”,到底什麼才是民主?“左”用“進步”描繪自己,然而進步是一種理想,龍應台說的好“不要無條件相信理想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經過了權力的測試”。試想有著社會理想的我們,將如何實現這份理想。為了實現理想,我們努力走到“掌權”的位子上,然而那時的我們反觀自身,自己真的能像那樣毫無污點嗎?還是說,要打破黑暗,必先無可奈何的走進黑暗之中?

在“第三世界”如何才能讓“開發”不成為“破壞”,這不是一個喊幾句“深刻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解決的問題。

依然是民主問題,什麼才是民主?領導人普選,還是間接選舉?無論是什麼,怎么才能真正有力的實行?我們都知道現在所謂的間接選舉弊端重重,可是如何改革?台灣藍綠對打也是民主?龍應台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提示“公民素養和法治精神是民主的兩塊重大基石”即便我們現在有了較好的民主體制,公民素養和法治精神我們有嗎?或只是渾渾噩噩的生活?

年輕人未來規劃的問題。這個問題給我感觸最深,也許是因為它離我最近吧。沒的說,現在社會壓力真的很大,首先我們要找工作,然後要找到薪水合適的工作,再要找到父母滿意的工作,還要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最後要找到給自己留有時間的工作。龍應台說什麼樣的工作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給你時間。工作給你意義,就有成就感;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其他生活,就有尊嚴。想想的確如此,我們就是為了這個在努力。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些問題,有些人窮其一生,恐怕也想不出個結論,我需要進一步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