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共10篇)

高中生讀後感:讀安娜卡列尼娜後的感想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划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定、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高中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範文2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嘆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松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嘆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兇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里,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里,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布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么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么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么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么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么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么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欲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划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定、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高二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想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高二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想

《安娜.卡列尼娜》與《戰爭與和平》一樣是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的登峰造極之作之一。甚至是一部比《戰爭與和平》更完美的作品。雖然缺少了其偉大的氣勢――托爾斯泰已沒有同樣的歡樂去創造了,但支配作品的思想具有更純熟的藝術手腕、更豐富的經驗,心靈於它已毫無秘密可言,更明顯的是,托爾斯泰把他的人格,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的景色交錯在了作品的內容之中。《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生活的悲劇和萊溫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主要情節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說從城市到農村,從家庭婚姻、經濟養況、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構織了一張複雜的關係網。整部作品除了在講起萊溫訂婚的幾章美麗的文字外,所有講起的愛情,已遠沒有《戰爭與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詩意了――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時代美妙的抒情詩相媲美的。反之,這裡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統制這部小說的定命論,不復是如《戰爭與和平》中的一種神,也不復是一個命運的支配者,而是戀愛的瘋狂。當安娜與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覺中互相熱愛的時候,亦是這愛神使安娜臉上發出一種光輝――“不是歡樂的光輝,而是在黑夜中爆發的火災的駭人的光輝。”亦是這愛神使這光明磊落、理性很強的少婦,在血管中,流溢著肉慾的力,而且愛情逗留在她的心頭,直到把這顆心磨鍊到破碎的時候才離開她。接近安娜的人,無不感到這潛伏著的魔鬼般的吸引力與威脅。基季第一個驚恐地發現它。當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時,他的歡樂的感覺中也有神秘的恐懼。萊溫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當小說情節漸漸演化的時候,無可震懾的情慾,把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壘,徹底毀掉了。她所有最優越的品德――她的真誠而勇敢的靈魂瓦解了,墮落了,她已沒有勇氣繼續對世俗進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悅她的愛人之外更無別的目標,她膽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懷孕且熱心養馬事業;她受著嫉妒的煎熬;她的舉動中聲音中眼睛中處處作偽;她墮入那種只要使何種男子都要為之回首一瞥女人群中。她用嗎啡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墮落卻又清醒自已的墮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於火車輪下――她俯身伏在一張口袋上,把什麼東西隱藏在內,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煩惱以及歡樂……“我保留著報復之權”上帝說……這是被愛情所煎熬的靈魂的悲劇,――為托爾斯泰一鼓作氣以及深刻的筆角描寫的一幅畫。但這部小說的更主要的意義,除了安娜的悲劇和一八六o年時代的俄國社會――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戲院、賽馬等種種色相之外,在小說中,已屢次以一種諷刺的或劇烈的形式批評當時的俄國社會,這社會是為托爾斯泰在將來的著作中所不住地攻擊的。攻擊謊言、攻擊一切謊言,對於道德的謊言和對於罪惡的謊言同樣看待,指斥自由論調,抨擊世俗的虛浮的慈悲,沙龍中的宗教和博愛主義,向整個社會宣戰,因為它魅惑一切真實的情操,滅殺心靈的活力!在社會的陳腐的風氣之上,死突然放射了一道光明。在垂危的安娜面前,矯偽的加列寧也感動了。這沒有生氣,一切都是造作的心魂,居然亦透入一道愛的光明而具有基督徒的寬恕。一霎時,丈夫、妻子、情人、三人都改變了。一切變得質樸正直。但當安娜漸漸回復時,三個人都覺得“在一種內在地支配他們的幾乎是聖潔的力量之外,更有另一種力量,粗獷的、極強的、不由他們自主地支配著他們的生命,使他們不復再能享受平和”而他們預先就知道他們在這場戰鬥中是無能的,“他們將被迫作惡,為社會所認為必須的。”萊溫在書中的結尾中亦變得升華了,是因為死亦使他感動了之故。他素來是“不能信仰的,他亦不能徹底懷疑。”自從他看見他的兄弟死後,他為了自已的愚昧覺得害怕,他的新婚的幸福在一個時期內曾壓抑這些悲痛的情緒。但自從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它們重複顯現了。他時而祈禱,時而否定一切,他徒然地瀏覽哲學書籍,在狂亂的時光,他甚至害怕自已會自殺。體力的工作使他鎮靜了,暫時忘卻了煩惱。萊溫和農人們談話;其中一個和他談著那些“不是為了自已而是為了上帝生存的人”。這對於他不啻是一個啟示,他發現理智與心的敵對性。理智教人為了生存必得要殘忍地奮鬥;愛護他人是全不合理的。“理智是什麼也沒有教我;我知道的一切都是由心啟示給我的。”從此,平靜重新歸來,對於萊溫,心是唯一的指引者――這個名辭把他重新領到上帝面前……什麼上帝?他不想知道。這個時候的萊溫如將來長久時期的托爾斯泰一般,在教會面前是很謙虛的,對於教義亦毫無反抗之心。“既使在天空的幻象與星球的外表的運動中,也有一項真理。”《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你細細品味,終會感嘆那是一部史詩般的巨作;如果你單純的將其看作一部所謂批評資本主義的作品,無論對於《安娜.卡列尼娜》還是托爾斯泰無疑是一種褻瀆。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划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定、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高中生的讀書心得: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高中生的讀書心得: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嘆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松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嘆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兇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里,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里,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布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么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么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么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么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么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么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欲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高三讀後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划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台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定、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高三讀後感範文: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高三讀後感範文: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00字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艷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么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嘆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么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嘆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松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注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嘆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兇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里,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里,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布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么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么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么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么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么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么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欲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高一年級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言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高一年級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言

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顧一切追求愛情的女性文學形象。一百多年來,這一文學形象受到了幾代人的追捧,有些人甚至將其提高到了追求愛情的完美女性的高度。然而最近重讀這本經典著作,卻對安娜是否真正懂得愛情產生了疑問,甚至還從安娜身上看出了許多當代女性所具有的四大通病,或者叫著導致婚姻和愛情失敗的四大錯誤。現分析如下,供各位正在經營愛情或將要經營愛情的朋友們參考,也歡迎各位對愛情和婚姻有理論研究或實踐經驗的朋友們共同探討。

一,錯誤的選擇

有評論文章把安娜以一個妙齡美女的身份嫁給年長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說成是安娜悲劇的根源,也把這說成是安娜缺乏婚內愛情的主要原因,以及追求婚外情合理的主要依據,個人覺得這些觀點是不很正確的。只要略微調查一下古今中外的婚姻史就不難發現,一位十幾歲的女孩,嫁給三十幾歲的男人,是不會有太大的生理和心理上障礙的,而年齡差距也不會成為愛情的障礙,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二十八歲的女碩士生嫁給八十二歲的科學家還能被稱之為愛情。用另外一個與安娜的婚姻更加近似的例子也能說明這一點:年嶺相差二十七歲的“松霞配”,目前正幸福甜蜜地生活在全國人民的眼前,還在結婚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生了兩個孩子。

從書中介紹的情況來看,我可以大膽地推測,安娜在遇到渥倫斯基之前是幸福的。當時她和卡列寧已經幸福地生活了八九年,有了一位八歲的兒子。安娜以青春和美貌獲得了財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為哥哥在官場謀得了官職。她從一位一無所有的普通女孩,成為貴婦人,家中奴僕成群,她什麼事也不需要做,還擁有三個不同的社交圈可以調劑生活的樂趣,甚至可以自由地在那些社交圈子裡與別人談情說愛。她的丈夫除了缺乏英俊的外貌和年齡比她大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缺陷,他不賭不嫖,沒有什麼不良嗜好,生活非常有規律,幾乎是準時上下班,準時就餐就寢,難能可貴的是還有每晚閱讀與工作無關的藝術哲學等書籍的好習慣。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卡列寧是一個有品位的男人。

我們的社會歷來對年輕女孩嫁給有錢有勢的年長者頗有微辭,甚至將此稱之為“傍大款”。我倒是覺得這種婚姻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一種契約行為,只要契約雙方是自覺自愿的,而且明碼標價,彼此無欺無騙,男的出售財富和權勢,女的出售青春和美貌,是沒有什麼可譴責的。因此,我並不覺得安娜與卡列寧的婚姻有什麼不妥,也不認為安娜嫁給卡列寧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事實上如果我們有勇氣實話實說,就不得不承認,不論古今中外,像卡列寧這樣的男人都是許多美貌女孩的理想丈夫。

安娜的錯誤在於她擁有了卡列寧所給予的一切之後又想再擁有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因為這不僅違反了婚姻的契約原則,也違反了愛情的原則。長期以來,主張婚外情合理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這一點是沒有錯,錯的是這是有限制的。這就好像每個人都有性愛的權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像動物那樣隨時隨地做愛。

安娜在沒有和卡列寧結婚之前,與其他人一樣具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和自由,但是當她用青春和美貌換取了與卡列寧的婚姻之後,她追求愛情的權利和自由也就受到了限制和凍結,否則,就屬於違約行為,就是一種錯誤。當然,我個人並不認為凡是結婚的人就都失去了追求愛情的權利,我覺得這種權利只是暫時受到了限制和凍結。只要其婚姻關係一旦消除,就能自然恢復其追求愛情的權利。

二,過度的貪婪

如果讓我們做選擇題,要求二選一,結果我們兩個都選,那不僅顯示了我們選擇的錯位,也透露了我們的某種貪婪之心。安娜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貧家女,通過婚姻這條捷徑成為貴夫人,繼而在充分享受了各種榮華富貴之後,又生出了對愛情的渴望,我想這也是一種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生活中許多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卻不一定都是對的,比如說,一個男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娶了一位妻子,到了四十幾歲,覺的妻子老了,想再娶一位年輕的妻子,那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然而那卻是應該被譴責的。

安娜如果在享受了八年的榮華富貴之後,提高了對人生的認識,覺得世界上一切都是空的,只有愛情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好比當年的李淑同,忽然頓悟,於是不顧一切地去出家,那到也還值得敬佩。遺憾的是安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嚴格來說她與渥倫斯基的感情幾乎不能算是一種愛情,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種膚淺的愛情,也許確切點說,是屬於一種動物性的男女情慾。因為安娜與渥倫斯基一樣,彼此都只是被對方的外表所吸引,而根本沒有什麼內在的共鳴或共同的思想。這也是造成她和他這段感情交往悲慘結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沒有愛情基礎的膚淺的男女情慾一旦得到滿足,其最完美的結局也只能是分手而已。

安娜對渥倫斯基的情感需求,只是為了尋求一種在獲得了充分的物質享受之後的精神刺激,這與許多人因為無聊或好奇而吸毒有些相似,是一種對人的欲望不加制約的自然表現:明明知道是不應該的錯誤的,還是要去做。

如果安娜為了追求她心目中的愛情,為了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可以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包括從丈夫那裡獲得的財富、社會地位、以及兒子等,那么,也還不失為一位可愛的追求愛情的痴情女。遺憾的是,安娜卻要得更多:兒子、婚姻、財富、情人等,一個都不能少,因此她只能是一位貪婪的、可憐又可恨的世俗女人。

三,無端的猜疑

有些評論文章把安娜說成是一個受害者,社會主義的理論家喜歡把安娜說成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女權主義者喜歡把安娜說成是她丈夫和情人的受害者,其實安娜從來就不是一個受害者而是一個害人者,如果一定要說安娜是一個受害者,那么只能說安娜是自己害了自己。

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對安娜是夠寬容的,在知道了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姦情後,不但諒解了她,沒有斷絕她的經濟,沒有將她趕出家門,甚至還默許她繼續保持那種曖昧關係,唯一的要求是不要讓情夫渥倫斯基到卡列寧的家裡來。遺憾的是貪婪的安娜連這一點起碼的要求也沒有能做到,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妻子的安娜對丈夫卡列寧的感情傷害到了何等程度。

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雖然在認識安娜之前是個花花公子,但是自從他開始追求安娜後,卻革心洗面、變得真誠和專一起來。他為了得到和保持與安娜的愛情,放棄了他的前程名譽等一切妨礙他的愛情的東西,也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對他設施的經濟制裁,甚至在安娜面臨難產危險時自殺殉情。在安娜情緒失控的時候,也委曲求全地努力遷就安娜的無理苛求,直到安娜報復性自殺之後,依然在悲痛之餘,將所有財產變賣一空,親自組建了一支軍隊奔赴戰場,顯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不錯,當時的社會輿論確實對安娜的不道德行為進行了譴責,那種譴責,即便以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說也是正確的。由此我們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劇歸結為當時的社會,就像我們不能把今天安娜式婚外情悲劇的責任歸結為今天的社會一樣。事實上,安娜對於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是無所畏懼的,她比卡列寧和渥倫斯基更加無視社會輿論的存在,甚至在醜聞暴露之後,還故意到社交場合去挑釁,只是那與其說是一種勇敢,不如說是一種無知。另外一方面,她也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去國外或鄉間生活以迴避故鄉輿論的譴責。所以,如果她和渥倫斯基能有真正的愛情,她和他原本可以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那么導致她走上絕路的是什麼呢?是她的無端猜疑。她明明知道渥倫斯基對她是真心的,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忍不住對他猜疑起來,比如,在渥倫斯基外出時與其他女人接觸時,比如在渥倫斯基的母親為他介紹女朋友時,甚至在渥倫斯基為了處理財產事務需要短暫離開她時,乃至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吵時,她都會不可理喻地猜疑發怒。

真正的愛情和男女情慾有什麼不同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愛情除了情慾之外還有許多更加美好的東西,比如彼此忠誠,彼此寬容,彼此信任,彼此負責,以及彼此精神上的共鳴和事業上的追求等,因此真正的愛情,不會因為男女之情的激情淡化而淡化。而男女情慾則除了男歡女愛之外,其他幾乎什麼也沒有,因此一旦男女之情的激情淡化之後,這種激情淡化是隨著生理滿足之後必然產生的,彼此的感情危機就會隨之而來。無端猜疑,往往正是這種危機最初的徵兆,處理不好,必然導致悲劇收場。

四,罪惡的報復

因為愛而對所愛的人產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為過,關鍵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情的能力,嚴格來說是經營愛情的能力,並不是人人都生來就有的,必須後天認真學習才能熟練掌握。於是我想,許多生活中的愛情失敗者會不會是由於他們自身缺乏愛情能力的培養造成的呢?在愛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為依據,既不求證,也不給機會解釋或改正,便開始實施不可逆轉的報復。

我一直有一個這樣的觀點:一對真正相愛過的人,不管後來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不可能對另一方實施任何報復。反過來說,如果發現任何人在感情發生變化後會對另一方實施報復,就足以說明他們之間根本沒有真正相愛過,不管過去曾經怎樣海誓山盟還是怎樣多么甜蜜溫柔,都不是真正的愛情。因為你只要真正愛過,又怎么會忍心去傷害你所愛的人?

安娜的自殺,一方面固然是受到道德良心的譴責,尤其是對一個母親沒有盡到母親職責的譴責,另一方面,是由於猜疑而造成對愛情的幻滅,於是產生了以死報復,也以死解脫的念頭。由此也可以看出,安娜對渥倫斯基的感情主要是情慾而不是愛,或者說是情慾的成分遠遠大於愛情的成分。安娜的自殺不是殉情,是報復,她是懷著對渥倫斯基的怨恨和報復的心情去自殺的。這與渥倫斯基因安娜的去世而悲痛欲絕,決定以參戰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有著本質的不同。

安娜的自殺不但愚蠢,而且錯誤。她不僅傷害了她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傷害了渥倫斯基的感情和生命,更嚴重地傷害了她的兒子和女兒的心靈。我在這裡譴責的是安娜錯誤解決問題的方式,但這並不妨礙我同情安娜這位不幸的女人,儘管她是一位小說中虛構的人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信,安娜是一位標準的花瓶女人,她儘管有個華美的外表,卻沒有什麼美好的內在,甚至字許多方面是極端無知的,她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妻子,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母親,甚至也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情人。儘管如此,她卻那么貪婪,有了還想有更多,結果是連原來擁有的東西也一起失去了。安娜只是一個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然而,安娜式的女人和安娜式的錯誤,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並不少見。如果她們及她們周圍的人們能有機會認真讀一讀《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並且順便也讀一讀我這篇評論文章,也許會對她們有所啟發。

高一年級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言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 | 返回目錄

高一年級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言

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顧一切追求愛情的女性文學形象。一百多年來,這一文學形象受到了幾代人的追捧,有些人甚至將其提高到了追求愛情的完美女性的高度。然而最近重讀這本經典著作,卻對安娜是否真正懂得愛情產生了疑問,甚至還從安娜身上看出了許多當代女性所具有的四大通病,或者叫著導致婚姻和愛情失敗的四大錯誤。現分析如下,供各位正在經營愛情或將要經營愛情的朋友們參考,也歡迎各位對愛情和婚姻有理論研究或實踐經驗的朋友們共同探討。

一,錯誤的選擇

有評論文章把安娜以一個妙齡美女的身份嫁給年長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說成是安娜悲劇的根源,也把這說成是安娜缺乏婚內愛情的主要原因,以及追求婚外情合理的主要依據,個人覺得這些觀點是不很正確的。只要略微調查一下古今中外的婚姻史就不難發現,一位十幾歲的女孩,嫁給三十幾歲的男人,是不會有太大的生理和心理上障礙的,而年齡差距也不會成為愛情的障礙,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二十八歲的女碩士生嫁給八十二歲的科學家還能被稱之為愛情。用另外一個與安娜的婚姻更加近似的例子也能說明這一點:年嶺相差二十七歲的“松霞配”,目前正幸福甜蜜地生活在全國人民的眼前,還在結婚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生了兩個孩子。

從書中介紹的情況來看,我可以大膽地推測,安娜在遇到渥倫斯基之前是幸福的。當時她和卡列寧已經幸福地生活了八九年,有了一位八歲的兒子。安娜以青春和美貌獲得了財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為哥哥在官場謀得了官職。她從一位一無所有的普通女孩,成為貴婦人,家中奴僕成群,她什麼事也不需要做,還擁有三個不同的社交圈可以調劑生活的樂趣,甚至可以自由地在那些社交圈子裡與別人談情說愛。她的丈夫除了缺乏英俊的外貌和年齡比她大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缺陷,他不賭不嫖,沒有什麼不良嗜好,生活非常有規律,幾乎是準時上下班,準時就餐就寢,難能可貴的是還有每晚閱讀與工作無關的藝術哲學等書籍的好習慣。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卡列寧是一個有品位的男人。

我們的社會歷來對年輕女孩嫁給有錢有勢的年長者頗有微辭,甚至將此稱之為“傍大款”。我倒是覺得這種婚姻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一種契約行為,只要契約雙方是自覺自愿的,而且明碼標價,彼此無欺無騙,男的出售財富和權勢,女的出售青春和美貌,是沒有什麼可譴責的。因此,我並不覺得安娜與卡列寧的婚姻有什麼不妥,也不認為安娜嫁給卡列寧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事實上如果我們有勇氣實話實說,就不得不承認,不論古今中外,像卡列寧這樣的男人都是許多美貌女孩的理想丈夫。

安娜的錯誤在於她擁有了卡列寧所給予的一切之後又想再擁有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因為這不僅違反了婚姻的契約原則,也違反了愛情的原則。長期以來,主張婚外情合理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這一點是沒有錯,錯的是這是有限制的。這就好像每個人都有性愛的權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像動物那樣隨時隨地做愛。

安娜在沒有和卡列寧結婚之前,與其他人一樣具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和自由,但是當她用青春和美貌換取了與卡列寧的婚姻之後,她追求愛情的權利和自由也就受到了限制和凍結,否則,就屬於違約行為,就是一種錯誤。當然,我個人並不認為凡是結婚的人就都失去了追求愛情的權利,我覺得這種權利只是暫時受到了限制和凍結。只要其婚姻關係一旦消除,就能自然恢復其追求愛情的權利。

二,過度的貪婪

如果讓我們做選擇題,要求二選一,結果我們兩個都選,那不僅顯示了我們選擇的錯位,也透露了我們的某種貪婪之心。安娜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貧家女,通過婚姻這條捷徑成為貴夫人,繼而在充分享受了各種榮華富貴之後,又生出了對愛情的渴望,我想這也是一種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生活中許多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卻不一定都是對的,比如說,一個男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娶了一位妻子,到了四十幾歲,覺的妻子老了,想再娶一位年輕的妻子,那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然而那卻是應該被譴責的。

安娜如果在享受了八年的榮華富貴之後,提高了對人生的認識,覺得世界上一切都是空的,只有愛情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好比當年的李淑同,忽然頓悟,於是不顧一切地去出家,那到也還值得敬佩。遺憾的是安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嚴格來說她與渥倫斯基的感情幾乎不能算是一種愛情,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種膚淺的愛情,也許確切點說,是屬於一種動物性的男女情慾。因為安娜與渥倫斯基一樣,彼此都只是被對方的外表所吸引,而根本沒有什麼內在的共鳴或共同的思想。這也是造成她和他這段感情交往悲慘結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沒有愛情基礎的膚淺的男女情慾一旦得到滿足,其最完美的結局也只能是分手而已。

安娜對渥倫斯基的情感需求,只是為了尋求一種在獲得了充分的物質享受之後的精神刺激,這與許多人因為無聊或好奇而吸毒有些相似,是一種對人的欲望不加制約的自然表現:明明知道是不應該的錯誤的,還是要去做。

如果安娜為了追求她心目中的愛情,為了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可以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包括從丈夫那裡獲得的財富、社會地位、以及兒子等,那么,也還不失為一位可愛的追求愛情的痴情女。遺憾的是,安娜卻要得更多:兒子、婚姻、財富、情人等,一個都不能少,因此她只能是一位貪婪的、可憐又可恨的世俗女人。

三,無端的猜疑

有些評論文章把安娜說成是一個受害者,社會主義的理論家喜歡把安娜說成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女權主義者喜歡把安娜說成是她丈夫和情人的受害者,其實安娜從來就不是一個受害者而是一個害人者,如果一定要說安娜是一個受害者,那么只能說安娜是自己害了自己。

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對安娜是夠寬容的,在知道了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姦情後,不但諒解了她,沒有斷絕她的經濟,沒有將她趕出家門,甚至還默許她繼續保持那種曖昧關係,唯一的要求是不要讓情夫渥倫斯基到卡列寧的家裡來。遺憾的是貪婪的安娜連這一點起碼的要求也沒有能做到,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妻子的安娜對丈夫卡列寧的感情傷害到了何等程度。

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雖然在認識安娜之前是個花花公子,但是自從他開始追求安娜後,卻革心洗面、變得真誠和專一起來。他為了得到和保持與安娜的愛情,放棄了他的前程名譽等一切妨礙他的愛情的東西,也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對他設施的經濟制裁,甚至在安娜面臨難產危險時自殺殉情。在安娜情緒失控的時候,也委曲求全地努力遷就安娜的無理苛求,直到安娜報復性自殺之後,依然在悲痛之餘,將所有財產變賣一空,親自組建了一支軍隊奔赴戰場,顯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不錯,當時的社會輿論確實對安娜的不道德行為進行了譴責,那種譴責,即便以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說也是正確的。由此我們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劇歸結為當時的社會,就像我們不能把今天安娜式婚外情悲劇的責任歸結為今天的社會一樣。事實上,安娜對於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是無所畏懼的,她比卡列寧和渥倫斯基更加無視社會輿論的存在,甚至在醜聞暴露之後,還故意到社交場合去挑釁,只是那與其說是一種勇敢,不如說是一種無知。另外一方面,她也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去國外或鄉間生活以迴避故鄉輿論的譴責。所以,如果她和渥倫斯基能有真正的愛情,她和他原本可以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那么導致她走上絕路的是什麼呢?是她的無端猜疑。她明明知道渥倫斯基對她是真心的,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忍不住對他猜疑起來,比如,在渥倫斯基外出時與其他女人接觸時,比如在渥倫斯基的母親為他介紹女朋友時,甚至在渥倫斯基為了處理財產事務需要短暫離開她時,乃至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吵時,她都會不可理喻地猜疑發怒。

真正的愛情和男女情慾有什麼不同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愛情除了情慾之外還有許多更加美好的東西,比如彼此忠誠,彼此寬容,彼此信任,彼此負責,以及彼此精神上的共鳴和事業上的追求等,因此真正的愛情,不會因為男女之情的激情淡化而淡化。而男女情慾則除了男歡女愛之外,其他幾乎什麼也沒有,因此一旦男女之情的激情淡化之後,這種激情淡化是隨著生理滿足之後必然產生的,彼此的感情危機就會隨之而來。無端猜疑,往往正是這種危機最初的徵兆,處理不好,必然導致悲劇收場。

四,罪惡的報復

因為愛而對所愛的人產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為過,關鍵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情的能力,嚴格來說是經營愛情的能力,並不是人人都生來就有的,必須後天認真學習才能熟練掌握。於是我想,許多生活中的愛情失敗者會不會是由於他們自身缺乏愛情能力的培養造成的呢?在愛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為依據,既不求證,也不給機會解釋或改正,便開始實施不可逆轉的報復。

我一直有一個這樣的觀點:一對真正相愛過的人,不管後來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不可能對另一方實施任何報復。反過來說,如果發現任何人在感情發生變化後會對另一方實施報復,就足以說明他們之間根本沒有真正相愛過,不管過去曾經怎樣海誓山盟還是怎樣多么甜蜜溫柔,都不是真正的愛情。因為你只要真正愛過,又怎么會忍心去傷害你所愛的人?

安娜的自殺,一方面固然是受到道德良心的譴責,尤其是對一個母親沒有盡到母親職責的譴責,另一方面,是由於猜疑而造成對愛情的幻滅,於是產生了以死報復,也以死解脫的念頭。由此也可以看出,安娜對渥倫斯基的感情主要是情慾而不是愛,或者說是情慾的成分遠遠大於愛情的成分。安娜的自殺不是殉情,是報復,她是懷著對渥倫斯基的怨恨和報復的心情去自殺的。這與渥倫斯基因安娜的去世而悲痛欲絕,決定以參戰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有著本質的不同。

安娜的自殺不但愚蠢,而且錯誤。她不僅傷害了她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傷害了渥倫斯基的感情和生命,更嚴重地傷害了她的兒子和女兒的心靈。我在這裡譴責的是安娜錯誤解決問題的方式,但這並不妨礙我同情安娜這位不幸的女人,儘管她是一位小說中虛構的人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信,安娜是一位標準的花瓶女人,她儘管有個華美的外表,卻沒有什麼美好的內在,甚至字許多方面是極端無知的,她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妻子,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母親,甚至也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情人。儘管如此,她卻那么貪婪,有了還想有更多,結果是連原來擁有的東西也一起失去了。安娜只是一個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然而,安娜式的女人和安娜式的錯誤,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並不少見。如果她們及她們周圍的人們能有機會認真讀一讀《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並且順便也讀一讀我這篇評論文章,也許會對她們有所啟發。

查看更多: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安娜卡列尼娜》後的心得

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00字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00字作文精選

高中生優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700字的作文精選

高二的讀後感範文: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