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後感(共6篇)

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著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里眾大臣

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群情激奮。

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比如哈姆萊特的裝瘋。該怎樣詮釋呢?我認為,他一方面是為了迷惑敵人,另一方面則可以暢所欲言,以暴露現實的黑暗,還能驚醒敵人,使其自我暴露。

哈姆雷特的讀後感800字:比如哈姆萊特的裝瘋。該怎樣詮釋呢?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400字
哈姆雷特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別具一格的。我認為,我們不能靜態的去看待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雷特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為一個英勇的戰士。當然在這個淨化過程中有許多的徘徊與後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為父報仇想法,就開始為此堅定不移,進行一系列報仇行為,那么我們這個文學上的經典形象將會大打折扣,變得與那些三流小說的人物沒有什麼區別了。他的經典就是因為他面對復仇,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個問題”,他在積極報仇過程中所表現的一些懦弱與退怯,才讓這個形象,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讀者的內心世界。並且在某些地方讓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與讀者產生共鳴。

哈姆雷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首先,在老國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溫室的花朵。他的社會地位是丹麥的王子,在物質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質生活上的擔憂;在精神方面,他就讀的是英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是人文主義等先進思想的薰陶。他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慧型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愛情領域也是有著無盡的憧憬。在給喔菲利亞的信中,他說:“你可懷疑星是火,你可懷疑太陽會動,懷疑真理變成謊言,但永莫懷疑我的情。”可以說此時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為幸福而單純。社會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出現的機會。如果按照他這樣的生活軌跡,他應該可以保持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他之後的人生。

可是磨難還在等待著我們的王子。兩個月不到的時光里,老國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繼承了王位,他的母親成了新王的妻子。這個突然來襲的噩耗,讓我們單純的王子——慌了。他覺得事情的不對勁,卻沒有勇氣去調查真相。他有著自己的反抗,卻只能是默默的。“烏雲滿面,愁眉不展”。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語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他的反抗沒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國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麥。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掙扎,卻受到外在無形的,巨大的壓力,剩下只有忍受。孩子沒有說不的權利。

當然,如果哈姆雷特就這樣的屈服了,我們的劇本也無法繼續。在這個事件中,他慢慢成長著,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會的黑暗在不斷顯現出來,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潰。但是這些還是不夠,他需要更大的動力來反抗壓在他身上的絕對權利。

高一年級讀後感:哈姆雷特的讀後感言
哈姆雷特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優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連忘懷、回味無窮。裡面不單有著優美的詞句、哲深的對白和曲折動盪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對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雖然是一部悲劇,但在其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優美,或許這是一種淒涼之美,有人說“美麗總是憂愁的”,但在悲慘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給我們人類精神的撞擊和心靈的悲憐。

死亡乃罪惡的因果

在《哈姆雷特》的故事裡面,充滿著死亡的陰影,故事開始就以死亡出現,哈姆雷特的父親因被兄弟毒死而陰魂不散,遊蕩夜間。故事又以死亡結局,在毒藥下,死神拘捕了他們的生命。在故事的發展中,讓我們看到接踵而至的禍患和悲劇。皇上的臣子波洛涅斯在帷帳後面,被哈姆雷特誤以為國王而殺死;其女奧菲利亞因父親身亡招致癲瘋,後又淹死在池塘里,其實是自殺;國王的兩個親卒在趕往他國中,莫名其妙、陰差陽錯地被處死;王后又因不知情之下,喝了毒藥,離開了人世;雷歐提斯本想以毒劍刺死哈姆雷特,結果卻在混亂之中斷送在自己的毒劍上;國王又在毒劍之下遭到了報應;哈姆雷特也在復仇完畢後,閉上了雙眼。

故事這樣接二連三的發生悲劇,對於其中有些人的死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自身的過錯或罪惡。比如叔父的奸惡,篡奪王位,陰險詭詐,借刀殺人;王后的違背盟誓,移情別戀,愛慕虛華;波洛涅斯的愛管閒事,助紂為虐;國王兩個親卒的違背友情,貪圖福利等等,由此展開了一場洶湧的鏇渦,吞呲了許多人的生命。但是在憤怒他們的邪惡之時,又遲鈍在自己的內疚上。因為這一切的發生,都出於人類本性的敗壞和罪惡,不是他們的某個舉動帶來的損失,也不是某個人因著行為理當致死,更不是某個人全然公義、無可譴責可以處決一切。所以哈姆雷特在復仇中遲遲延宕,不是他性格上的優柔寡斷和行動上的力不從心。因為他有證據、有機會可以殺死叔父。所以他深深地體會到自己也是個罪人:“我很驕傲,有仇必報,富於野心,我的罪惡是

那么多,連我的思想也容納不下,我的想像也不能給它們形象,甚至於我都沒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把它們實行出來。像我這樣的傢伙,匍匐與天地之間,有什麼用處呢?我們都是些十足的壞人”(第三幕,第一場當中)。因為看到了“死”源於“罪”的因果,而“罪” 必定遭受“死”的懲罰,這是由於當時宗教背景的原因。於是哈姆雷特陷在了心靈的交戰和思想的鬥爭之中。一方面是生父亡魂要求復仇的責任,一方面是人類罪惡本性的壓抑,要為所作所行的承受責任。在哈姆雷特的精心計畫和看透人世的情況下,他終於做出了選擇,以死作為結束,即完成了復仇心愿即為罪獻上了代價。

聖經上記載著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那么罪又來源於什麼?乃是人類與創造者關係的破裂,背離他的旨意和掌管,為自己建造“巴別塔”,以為可以通天。這種思想的表現,乃是反映了莎士比亞當時的社會情景。那時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非常活躍,“他們幻想用人的王國取代神父們所宣揚的神在人間的王國”(參《莎士比亞傳》);在《哈姆雷特》的戲劇里,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對人類的推崇和讚歌:“人類是多么了不得的傑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第二幕第二場當中)。因此當人有了這種思想的時候,世界就會帶來混亂,帶來災害。《哈姆雷特》戲劇裡面所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混亂和亂倫,克勞狄斯用毒藥害死了兄弟,又娶了嫂子,“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鑽進了亂倫的衾被”(第一幕第二場當中),“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第一幕第五場當中)。這就是一切悲劇的原因。

這些思想讓我們想起了,中世紀清教徒的一些錯誤觀念。比如修身、克欲,通過對自身的淨化,可以達到美好的彼岸;也盼望在敬虔的時日裡,迎接上主的蒞臨。

而基督教實行的是“信、望、愛”, 敬畏上帝,信靠耶穌;珍愛生命,愛護身心;盼望國度,等候主來。

讀後感作文300字:惡有惡報——讀《哈姆雷特》有感
哈姆雷特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惡有惡報”是我們大家都懂的道理,讀完《哈姆雷特》這本書,我對這句話就更了解了。

《哈姆雷特》這本書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這本書講的是王子復仇的故事——王子哈姆雷特的父親被叔叔克勞迪斯毒害,並被奪取了王位。父親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真相之後,哈姆雷特開始了他的復仇行動,最後在一次比劍中把克勞迪斯殺死,不幸自己也中毒身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屢屢應驗,威廉莎士比亞筆下的克勞迪斯為了爭奪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到頭來自己反倒被殺。《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罪惡的行為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雖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們遮掩。”,這正跟我們說的“惡有惡報”有著相同的意思。

在現代社會上,很多罪犯做下了違反法律的行為,最終還是被送進監獄。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劇發生,我們應該多行善,而不行惡。

讀《哈姆雷特》有感1100字
哈姆雷特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裡,《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16歲時或許會被《羅米歐與朱麗葉》感動得瀟然淚下,卻覺得《暴風雨》不知所云;當你60歲時,又可能深深地被後者所帶有的神秘主義色彩所打動而對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卻已經無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瀾……但是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因為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來言是獨特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的命運面前,在只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可以憑藉與依託的情況下,所選擇的人生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里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我們面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在兩難問題里作出行動,在一個失去標準與可以衡量標準的尺度的世界裡重建價值的體系與精神大廈……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打心底里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珍視感情的,在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他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麗亞的思念,不忍心讓她由於自己裝瘋而痛苦,而冒著受到國王懷疑的風險給她寫了一首小詩:'doubt thou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sun doth move ;doubt t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 就是這樣,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原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許他帶著一個疑問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他的經驗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最後,哈姆雷特並沒有為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為他"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breath in pain,

to tell my story." 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唯一而不可重複的,所以在這裡假設如果哈姆雷特能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意義;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可以說,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就象哈姆雷特所說的"thingsstanding thus unknown , shall live behind me !" 或許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不是象"to be, or not to be"這么嚴重,然而,要想在這個充滿風險的混沌的世界裡做好??而不是做對??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裡,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高一讀後感:哈姆雷特的讀後感
哈姆雷特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哈姆雷特》在莎劇中所引發的爭論恐怕是最多的。對莎士比亞用語言織體編織而成的哈姆雷特形象的評論,已經遠遠地超出文學評論的領域,拓展到社會學、心理學、人格學等各個層面。

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沒有人回來的

那個從未發現的國土,怕那邊

還不知會怎樣,因此意志動搖了,

因此便寧願忍受目前的災殃,

而不願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難?

這樣子,顧慮使我們都成了懦夫,

也就這樣子,決斷決行的本色

蒙上了慘白的一層思慮的病容;

本可以轟轟烈烈的大作大為,

由於這一點想不通,就出了彆扭,

失去了行動的名分。(三幕一場)

哈姆雷特的這一思考在作品中非常突兀。現世與“那個從未發現的國土”的溝壑,“死的睡眠”等等對他是一種恐怖,這種思考遠遠超出了復仇本身。對哈姆雷特來說,這種生死體驗較之復仇之類的行為,具有著價值上的優先性。哈姆雷特所說的“顧慮使我們成了懦夫”的“顧慮”並不是對復仇後果的顧慮,而是生命價值並未得到最終確認的顧慮。

“可是照我們人世的想法看來,他的孽債該很重;

我現在解決他,卻是趁他靈魂洗滌清靜、準備成熟的時候,這能算報仇嗎?

照世人的想法,將克勞斯斯的肉體消滅就算報仇,這是世俗法的意識,哈姆雷特沒有把這種世俗法的原則看得高於一切,他內心懷有“最終審判”的思想,他所想的是要在克勞狄斯的肉身與罪合一時消滅他,達到勾銷罪本身的目的,使克勞狄斯的靈魂“象地獄一樣的漆黑,直滾進地獄”。在面對殺與不殺的問題時,哈姆雷特的心性氣質始終是一致的,價值問題始終是他關注的首要問題。正是其心性氣質中的價值優先原則,使哈姆雷特陷入了延宕之中。

查看更多:
哈姆雷特讀後感600字
讀書心得:哈姆雷特的讀後感200字
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300字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讀後感400字
讀書心得:哈姆雷特讀後感500字
關於哈姆雷特的讀後感600字範文
關於哈姆雷特的讀後感700字精選
哈姆雷特的讀後感800字範文
讀後感言:哈姆雷特的讀後感900字
高一讀後感:哈姆雷特的讀後感
高中生的讀書心得:讀哈姆雷特有感
高二讀後感:哈姆雷特的讀後感
高中生讀後感:讀哈姆雷特後的感想
高一年級讀後感:哈姆雷特的讀後感言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哈姆雷特後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