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後感(共9篇)

《鴻門宴》通過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酒局,論證酒與時局、政局的親密關係,並由這些酒局對歷史產生的重要影響,綜述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1200字有關鴻門宴讀後感請看下文。

1200字有關鴻門宴讀後感:人的品行不一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多少人渴望稱王,又有多少人因爭奪王位而慘死。甚至有些至親還因王位而自相殘殺,這樣的例子難道歷史上還少嗎?

讀完《鴻門宴》讓我有了許多的想法,它的時間與歷史上的“重慶談判”有著一些類似。我在想加入毛澤東與劉邦因害怕中計而未去,這歷史會不會就此改寫?如果毛澤東沒與蔣介石進行談判,是蔣介石的陰謀得以成功,讓蔣介石有充分的理由掀起內戰,那結果會不會是國名黨統治了中國呢?如果劉邦沒有去赴約,不知道這件事,那江山會不會就屬於項羽呢?其結果留與大家想。接下來,我要分析我的看法了。

《鴻門宴》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劉邦。小時候看過一些古書,了解劉邦是一個治國有方的好皇帝。卻不曾知道這背後的故事。通過學習,是我再一次看清了劉邦,原來他不只是具有勇敢幾隻的性格,還有圓滑狡詐細心機警性格。雖說《鴻門宴》中劉邦是勝利者,但從另一面我發現了項羽其實也是一個好人。他豪爽直率,自矜功伐。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少不了他的名字,歲愚但品行不壞,我挺欣賞他的。

這篇文章里也出了一句名言佳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現在社會給鴻門宴下了一個新的定義。都說天上沒有免費的餡餅掉下來,果真如此。一桌美味無比,價格不菲的佳肴,哪怕是吃完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的。這裡邊的城府可深這呢!現在的社會人才雖多,但遇不上伯樂,在好的人才也是廢材。但偏偏一些廢材站得比你高,活得比你好。如果有人也是個廢材,他也想這樣,怎么辦?太容易了,設一桌“鴻門宴”這結果大家也想到了。我不懂那些人為什麼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屬於自己的職位呢?我也不懂為什麼有些官的自制力為什麼那么差,是缺錢嗎?還是想多賺取一些別人的錢啊!這么容易收賄賂的官會是一個好官嗎?既然他不是好官,那又怎樣回報社會,發展中國呢?如果每個人都不思進取,只想拿些錢去賄賂他人謀取職位,那又有什麼用呢?廢材太多了,社會便會頹廢下去,中國邊會停滯不前。一桌“鴻門宴”的影響太大了,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學習項羽用自己的智慧“以少勝多”?為什麼不可以學習劉邦那樣能伸能屈?為什麼不可以學習張良那樣忠心耿耿,做好自己呢?

“鴻門宴”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陋習,而歷史上的“鴻門宴”卻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為什麼兩個名詞明明是一樣的,其影響卻這么令人震驚呢?是因為時代不同嗎?還是說因為人的品行不一。我很希望“鴻門宴”事件在今後的社會裡能悄然無聲的消失。

1200字有關鴻門宴讀後感就到此為大家介紹完畢了,希望能夠對你的寫作有所收穫。

鴻門宴讀後感作文
鴻門宴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應屆畢業生讀後感網給你帶來一篇讀後感文章,供大家參考;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這是漢高祖對張良的肯定。

在那個楚漢爭霸歲月里,張良功不可沒,沒有他,劉邦安能得天下?他深謀遠慮,計策神效且周全,深得劉邦信任。

然而,就在劉邦得天下之後,張良卻又可善終,在那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天下定,謀臣亡。”的時代里真的很難做到。就例如,韓信,他為打下漢室江山可謂勞苦功高,但也被劉邦給殺了,蕭何也是功臣,當初他一家幾十口人一起跟著劉邦起義,可這時,他卻成了介下囚。

唯有張良不自矜自伐,不自恃功高,劉邦給他封邑三萬戶,他惋拒,只要了一個小小的地方“緇”,當了個留侯。他深知人心險惡,所以他用盡一切辦法使自己全身而退,他去學道,游四海,為的就是怕遭人迫害,最後他在張家界那個人間仙境壽終正寢。

我不禁感嘆,自古英雄在建功立業之後,大多者都不能全身而退,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岳飛不就是個典例嗎?張良一樣得以青史留名,留芳萬世!

《鴻門宴》讀後感700字
鴻門宴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讀後感
鴻門宴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讀後感800字
鴻門宴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鴻門宴之時,眾多實權派並立。

劉邦、項羽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在眾多實權派眼中,如果劉邦敢挑戰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項羽殺劉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該。

但是如果劉邦對項羽俯首稱臣,項羽只因猜忌劉邦就殺劉邦。在眾多實權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項羽固然可以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劉邦的軍隊呢?項羽卻顯然不可能馬上消滅。眾多諸侯的實力,他顯然了無法消除。

項羽不殺劉邦,那他當時已是無人能挑戰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殺了劉邦,眾多實權派必然馬上人人自危。項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馬上就會喪失。

項羽當時的主要任務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 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謀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龐統勸劉備殺劉璋,程昱、荀悠的叔叔(不好意思打不來這個字了)勸曹操殺劉備,劉備與曹操都不同意這種觀點。原因很簡單,政治利益決定的。項羽不聽范增的勸說殺劉邦,也是基於政治利益。

我常奇怪, 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

後來終於發現,蔣介石在北代成功後。不敢殺馮、李、閻任何一個人,情景大約也是如此吧!

我常奇怪人們為什麼說項羽婦人之仁。

最初會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覺勢單力孤於是就掃項氏叔侄做幫手。項氏叔侄想當老大,於是項羽就拿刀把都尉殺了。有人不服,於是項羽拿刀一口氣殺了好幾十個,直到沒有敢表示不服。項羽才住手。(這可是合作夥伴)

後來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後,下令屠城。當時的人都說,項羽打仗從來都是這樣子的。太野蠻太殘忍了。

再後來項羽給宋義當副手。項羽不滿意宋義的指揮,於是拿刀就把宋義給殺了。從此他成楚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這可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再後來項羽大敗秦軍,俘虜了二十萬秦軍。感覺這些秦兵留下來實是禍害。於是一黑夜把他們全活埋了。

再後來有人說項羽沒有一點政治頭腦,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於是項羽把他扔到鍋里煮了。

再後來,項羽感覺義帝對自己沒有利用價值了。於是派人殺了他。

我無意否定項羽的所做所為。我只想說,這種人如果都稱得上婦人之仁,那殺人不眨眼該是什麼樣子?!我只想說,項羽絕對是一個舉手不留情的人。

他為什麼不殺劉邦,時也、勢也!是迫於時勢。這種時勢,劉邦、張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則?憑劉邦那種雄才,張良那種智謀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託於項羽這號人的測隱之心上。

鴻門宴讀後感筆記
鴻門宴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應屆畢業生讀後感網給你帶來一篇讀後感文章,供大家參考;

談到楚漢之爭,最出名的不外是鴻門宴,《鴻門宴》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舉辦了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項伯—一個被長期忽略然卻在鴻門宴起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張良,項王對他的不滿以及起來殺意,才讓他有機會逃走。

張良——劉邦的智囊袋,然劉邦卻不能給予他足夠的信任 ,連劉邦想獨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訴過張良,但張良卻不記前嫌,是他通知了張良,是他為張良出謀劃策,是他在劉邦獨自一人逃走時,鎮定自若。

項王——唯我獨尊,目光短淺,毫無心計,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訴他,劉邦有獨霸天下的心,一開始項羽很生氣,且對劉邦起來殺意。然而卻因為劉邦上門謝罪,而原諒,范增多次示意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羽的唯我獨尊,不善用人是導致他死亡的原因。

范增——項羽的智囊袋,他說一個老奸巨猾,洞察敏銳,是他最先察覺到劉邦的霸心,他勸說項羽殺了劉邦,劉邦心軟放過劉邦,導致最後被殺。

讀《鴻門宴》有感1000字
鴻門宴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多少人渴望稱王,又有多少人因爭奪王位而慘死。甚至有些至親還因王位而自相殘殺,這樣的例子難道歷史上還少嗎?

讀完《鴻門宴》讓我有了許多的想法,它的時間與歷史上的“重慶談判”有著一些類似。我在想加入毛澤東與劉邦因害怕中計而未去,這歷史會不會就此改寫?如果毛澤東沒與蔣介石進行談判,是蔣介石的陰謀得以成功,讓蔣介石有充分的理由掀起內戰,那結果會不會是國名黨統治了中國呢?如果劉邦沒有去赴約,不知道這件事,那江山會不會就屬於項羽呢?其結果留與大家想。接下來,我要分析我的看法了。

《鴻門宴》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劉邦。小時候看過一些古書,了解劉邦是一個治國有方的好皇帝。卻不曾知道這背後的故事。通過學習,是我再一次看清了劉邦,原來他不只是具有勇敢幾隻的性格,還有圓滑狡詐細心機警性格。雖說《鴻門宴》中劉邦是勝利者,但從另一面我發現了項羽其實也是一個好人。他豪爽直率,自矜功伐。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少不了他的名字,歲愚但品行不壞,我挺欣賞他的。

這篇文章里也出了一句名言佳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現在社會給鴻門宴下了一個新的定義。都說天上沒有免費的餡餅掉下來,果真如此。一桌美味無比,價格不菲的佳肴,哪怕是吃完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的。這裡邊的城府可深這呢!現在的社會人才雖多,但遇不上伯樂,在好的人才也是廢材。但偏偏一www.99diyifanwen.com些廢材站得比你高,活得比你好。如果有人也是個廢材,他也想這樣,怎么辦?太容易了,設一桌“鴻門宴”這結果大家也想到了。我不懂那些人為什麼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屬於自己的職位呢?我也不懂為什麼有些官的自制力為什麼那么差,是缺錢嗎?還是想多賺取一些別人的錢啊!這么容易收賄賂的官會是一個好官嗎?既然他不是好官,那又怎樣回報社會,發展中國呢?如果每個人都不思進取,只想拿些錢去賄賂他人謀取職位,那又有什麼用呢?廢材太多了,社會便會頹廢下去,中國邊會停滯不前。一桌“鴻門宴”的影響太大了,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學習項羽用自己的智慧“以少勝多”?為什麼不可以學習劉邦那樣能伸能屈?為什麼不可以學習張良那樣忠心耿耿,做好自己呢?

“鴻門宴”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陋習,而歷史上的“鴻門宴”卻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為什麼兩個名詞明明是一樣的,其影響卻這么令人震驚呢?是因為時代不同嗎?還是說因為人的品行不一。我很希望“鴻門宴”事件在今後的社會裡能悄然無聲的消失。

鴻門宴的讀後感
鴻門宴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成王敗寇,這是人們歷來所遵循(信奉)的“真理”。惟有千年前的楚漢之爭好像是個例外。這場戰爭最終是以項羽命斷烏江而告終,劉邦才是最後的勝利者。然而,後人往往是不為劉邦喝彩而為項羽惋惜。

眾人皆知,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帶兵打仗,乃一代梟雄。他身上無處不透露著懾人心魂的威嚴、虎虎生風的氣勢和與生俱來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現,似乎其他人立刻變得渺小了。而劉邦,出身寒微,舉止粗俗,為(是)公認的地痞無賴。想當初,西楚霸王項羽無敵於天下,有誰能想到劉邦會這么快地戰勝他呢?但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如同一盤棋局,項羽善於勇往直前,大砍大殺,當他把劉邦逼得就要滿盤皆輸的時候,劉邦突然妙手轉動,最後竟反敗為勝。

鴻門宴被認為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正如宴後范增碎玉所言:無知短視之輩,不足共謀大事。天下,終歸要落入劉邦手中。天意,這是天意!正所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古往今來,多少人感嘆:如若鴻門宴上項羽狠下心來置劉邦於死地,哪裡還會再有後顧之憂;如若戰敗時項羽橫渡烏江東山再起,哪裡還會落得如此下場;如若……可我想說的是,如若這一切統統實現的話,那他就不是項羽了,而是另一個“劉邦”。沒錯,比起戎馬一生的大英雄項羽,劉邦是個十足的小人,陰謀家。但他卻有著精明的政治頭腦和籠絡人心的技巧,這恰恰是項羽所不具備的,而這又恰恰是在亂世爭雄中獨占鰲頭的銳利武器。

所以,劉邦最終獲得了勝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禮義廉恥,不是道德說教,而是陰謀詭計、權術厚黑。這也正詮釋了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即使是這樣的結果,後人還是一味地敬佩項羽的一身正氣,而將劉邦視為陰險狡詐的反面典型,但是,作為開創西漢王朝二百多年霸業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懼。

再看這最後的失敗對於項羽未嘗不是一種公平。以他的性格,注定不會成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這條不歸路,項羽必須為自己的婦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單,就算代價是死亡。可憐項羽和虞姬的生離死別,也不過是其悲壯結局的序曲!而項羽的傲骨和正氣必將流芳百世,只不過,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姿態。

這就是歷史。

成王敗寇,劉邦與項羽也無法例外。

《鴻門宴》讀後感700字
鴻門宴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更多文章
鴻門宴讀後感800字
鴻門宴讀後感筆記
鴻門宴的讀後感
學《鴻門宴》有感
《鴻門宴》讀後感